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基于“岗位嵌入”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探索

基于“岗位嵌入”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探索

  2017-11-25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近年来,高校培养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但其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能力仍有欠缺。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实践课程的建设入手,构建了“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了实践性课程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基于体验、实训、评价的工作标准训练平台的整体设计思路,这有助于提升实践课程质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质变。在实践课程设计中明确课程要与企业经营问题实现联动,通过企业经营案例促进教学改进,同时教学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这些研究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一个创新,也为其体系的不断优化升级夯实了基础。

  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自1998年被在经济学中剥离出来,短短三十年时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跃成为高校热门行业,跻身十大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行列。近年来,高校培养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这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或找不到满意的岗位,或自身条件达不到岗位需求的标准,致使工商管理专业同时成为毕业生失业人数较高的专业之一[1]。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50名开外。这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难以满足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

  今年初,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0年,要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个宏大的目标需要高校树立强烈的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个性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契机,建成能够对接就业岗位需要、对接学生创新创业、对接专业深度应用、对接学生个性发展的继承性、开发性、创新性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国家人才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夯实基础。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实践课程建设不够重视

  在传统教学中对实践课程的忽视,对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仍然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及学科带头人多数对实践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实践课程作为独立的项目重视起来,而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不能深刻领会实践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不能高屋建瓴地对实践课程进行总体设计,无法使实践课程成为一个整体、一个体系,致使实践课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在课程设置中为理论课程让步,受理论课程挤压,甚至用某些校内文体比赛来充数,导致实践课程良莠不齐,质量不高[2]。此外,由于学校及学科带头人不够重视,导致在已开设的实践课程中,授课老师和学生均缺乏主动性,没有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动力,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启发学生、锻炼学生的目的。

  (二)实践课程授课内容及方法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践案例也多沿用国外教材中的案例,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实践教学方式多采用了传统的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缺乏与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及训练[3]。也有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去相关单位、部门参观,但由于缺乏深入思考,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完善的配套方案,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此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多为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法,学生不能主动动脑思考,一味依赖于听老师讲,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和交流,也成为学生独立、创新路上的绊脚石。

  (三)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引导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实践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它应是理论课程的升华、专业课程的落地应用。它既应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联系,又应相对独立,遵从由简及难的科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由此循序渐进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逐渐提升就业能力的目的。虽然目前高校在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设计上有所改进,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所突破,但由于实践课程不成体系,实践各环节过于独立,各自为战,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致使有的实践内容重复,有的实践内容空缺[4]。加之没有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践课程成绩好坏对学生影响不大,导致学生更加重理论轻实践,无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5]。

  基于以上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从出口往回找”[6],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标准、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专业深度改造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对岗位职责技能进行剖析和整合,对实践教学进行规范和升级,对评价体系提升标准和质量,以“实践性课程设计”+“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主要出发点,全面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制定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二、构建“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实践性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现在国内高校通行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缺乏关联性,实践教学内容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运用层面,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系统的职业能力提升,未建立在调查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没有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创新创业需求,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不太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将来去工作岗位创新创业需要的又是什么。本文通过“实践性课程设计”丰富实践课程实用性、有效性,通过建立“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如图1)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力,达到教有所用、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目的。

  (1)构建“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思路是:打破原有的分段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问题发现为牵引、寓教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岗位体验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主要分为“体验”“实训”“评价”三部分。其中,“体验”解决学生“想干啥岗位”的问题,通过职业认知、职业定向来解决,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实训”主要解决“岗位干什么和工作怎么干”的问题,通过职业准备和职业适应来解决,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评价”主要解决“干得怎么样”的问题,通过颁发岗位能力证书等方式来实现。

  工作标准训练平台主框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体验”,明确学生“想干啥岗位”。在学生感兴趣的职业中,体验至少5个行业、5个岗位、20项工作标准;二是“实训”,传授学生“岗位干什么和工作怎么干”的经验。基于学生选择的岗位,依托现有的实践平台,应用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以实训为主开展具体工作标准训练。三是“评价”,评价学生“干得怎么样”的问题。颁发岗位工作能力等级证书,为毕业生提供一张证明学生具有什么岗位工作经验的证书;实现第三方机构质量评价与认证。

  根据工作标准训练平台的设想,基于学生职业成长主线,从“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职业准备”“职业适应”四方面入手,面向学生创新创业提升需求。在“职业认知”中,面向学生职业认知,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在“职业定向”中,面向学生就业岗位,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在“职业准备”中,面向学生知识积累,厚植专业知识基础;在“职业适应”中,面向学生职业成长需求,提供岗位工作能力的个性化、系统化指导。

  (2)设计实践性课程。若想在有限的教学课程总量限制下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岗位需求和创新创业需求纳入高等教育系统内,则需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将岗位需求和创新创业需求融入常规化教学进程中,在确保正常教学的秩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职场生存能力[7]。因此,本课题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增设企事业单位管理问题咨询课程,以企业的实际管理难题为出发点,师生共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解决方案设计,并提交企业参考,最后与企业的实际方案对比,找出成绩与不足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实践性课程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三、结语

  科学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体系应与专业理论课程相互呼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强化实践专业课程的应用性,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是整体、系统的知识。本文基于这个思想,提出构建“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实践性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的实践教育课程的学习,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对于“想干啥岗位”“岗位干什么”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同时在实践性课程设计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案例,提升实践课程质量,更加有助于实现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质变。同时,在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实践课程在不断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完善、提升,为应用性课程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效的保障。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