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概览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概览

  2018-11-14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软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蓬勃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梳理40年的发展之路,大体可以每个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来审视艺术学科的发展,也可由此考察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

  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重新起步,恢复专业人才培养

  中围高等艺术教育的最早发展阶段,是和改革开放背景下整个中围教育的发展同步的。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国少有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开始恢复招生,这既是艺术教育的复苏阶段,也是中国艺术教育重新开始确立自己地位的起始点。改革开放带给中国艺术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我国若干所著名的艺术院校于1978年开始招收大学生,这一批恢复高考之后的艺术类大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其中不少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和演奏家。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瞿小松、叶小刚、谭盾、陈其钢等一批音乐家,还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等八大美院恢复高考后招收的一批后来成为美术家的学生。四川美院一批出色的艺术家,如张晓刚、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叶永青、周春芽、杨干等,他们最初创作的作品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美术创作,为人津津乐道的罗中立的《父亲》便是其中的代表。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的杨飞云、朝戈、王沂东等,以及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的陈丹青(以《西藏组画》闻名),后来这些创作者都已经具有世界影响力。北京电影学院78级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至今还是中国电影创作中被推崇的对象。中央戏剧学院这一时期招收的包括表演、导演、编剧等在内的李保田、陈道明、姜文、岳红、吕丽萍与何冀平、肖复兴、梁沪生等,与上述受益于恢复高考的艺术人才一道,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带来的中围艺术教育发展的最集中的体现。

  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十年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基本局限在为数不多的专业性的艺术院校中。此时在整个教育复苏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还是微不足道的,相比起来,在整个艺术教育的领域中,专业艺术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对于社会而言,艺术教育的局面依然狭小。此时的艺术教育作为明显的精英教育,是以培养表演人才作为基本方向的。以显而易见的精英教育和分类型培育为指向的培养方式,造就了不少精英艺术家,如中戏的巩俐、任冶湘、薛白、刘小宁、张光北、陈炜、史可、伍宇娟、徐帆、陈小艺、胡军等,上戏的刘威、大宋佳、尤勇、李幼斌等,还有北电毕业的沈丹萍、张晓敏、严晓频、高宝宝、林芳兵等。北影1985年专门有一个“明星班”,唐国强、姜黎黎、郭凯敏、肖雄、寇振海、宋春丽、李凤绪、宋晓英等精英表演人才都从这里走出。另外,音乐和美术方面也成就了一批至今还活跃在艺术界的中坚艺术精英人才。

  这一时期的艺术人才培养,就院校而言还没有余力开展更大规模的艺术普及教育。此时整个教育界已经开始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些探讨,但是作为素质教育最核心内容之一的艺术教育,还依然以少数精英贵族型的院校和培养专业性的表演艺术人才作为主导方向。能够惠及更广大学生和更大规模社会受众的艺术教育局面并没有出现。就学科专业而言,艺术教育并没有成为众多高校建设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依然显得“曲高和寡”,这保持了艺术教育精英人才的顶尖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恢复高考后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学科的发展几乎和学生的培养同步。而早期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学习的渴望和经历的丰富性,成就了他们的艺术才华经过教育爆发式增长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中围最早的一批艺术核心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显示着中国艺术教育既有的传统,即通过精工细作造就出有出色表现能力的一代人的教育优势。

  第二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开始发展,并且不断扩大规模,在更多高校普及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教育就学科体制而言,已经开始了从专业的艺术院校向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各类学校拓展的趋势,这种趋势更多地体现在各个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逐渐复苏上。高校开始意识到艺术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辅助作用,因而面向不同科别的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或者艺术表演技巧教育,成为大学教育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的自觉意识。传统的音乐和美术公共教师开女厶成为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起始点,随后戏剧社团的设立也成为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复苏既是历史传统的复苏,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需要的校园文化促进了校园艺术教育的发展。比如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法国文学专业的刘欢,业余已是校园歌手,毕业后支教讲授音乐,因演唱《便衣警察》主题曲和《弯弯的月亮》而为大众所喜爱,1991年成为对外经贸大学《西方音乐史》的主讲教师,受到学生极大欢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恢复高考后相继成立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1984年成立了艺术教研室,1997年成立艺术学系;清华大学于1993年在原音乐室基础上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在综合性大学的设立既是时运使然,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校相继设立艺术专业,如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就兼具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性艺术教育的双重职能。北京师范大学从1992年开始设立艺术系,也是走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兼容的道路。

  从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精英的培养,到逐渐展开的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探索,这使得艺术教育的单一局面得以改观。艺术学科的发展,既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复苏之后积蓄的力量,也基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重要的背景,是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酝酿,1999年中央发布的关于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文件促发了艺术教育更大规模的发展,呈现出艺术教育向更广泛、更普及的角度拓展的趋势。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和专精尖的少量学校教育,而是要惠及、普及大众的一种审美教育。就艺术教育学科布局而言,这十年间,越来越多的高校从公共艺术教育和各种乐团、协会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艺术学科,多样的艺术专业分类的系别,在许多大学都呈现出发展的趋势。艺术教育的价值显然得到了大学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艺术教育的普及与素质教育息,自、相关。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打破了应试教育的传统,也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上,从而奠定了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普及教育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艺术教育开始向普泛大众扩展,学科队伍开始规模化地溢出专业艺术院校,众多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开始常态化。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在招生规模和学制上都开始出现泛化趋势,这也是艺术教育作为更被人们认可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时期。

  第三阶段

  21世纪第—个十年: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蓬勃发展

  这个十年,是艺术教育全面大发展的时期。21世纪的艺术教育已经在国家层面有了规划规程,2002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部务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已于2002年5月23日经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规程第一章总则有如下文字:“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显然,规程确立了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于人的成长的价值确认无疑。而对“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的认识,则是对艺术教育审美意义的强调,“重要途径”的说法对发展艺术教育的路径进行了事实上的鼓励。实际上,这一时期,社会大众对于艺术有了广泛的认同,高等艺术教育已经从殿堂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艺术学科专业成为一所大学的基本标配,迅猛发展扩张的大学艺术专业和学科遍布,于是艺术专家的忧虑也随之而来,艺术遭遇危机、艺术不为艺术、艺术专业性质量难以保证等议论四起。由于学科大量发展,不仅是综合性的大学形成了艺术各个门类聚合的专业建制,连各式各样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工、农、医科等学校也都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使得艺术教育形成大扩张的局面。这些院校的艺术学科来源多种多样,有从公共艺术教育中扩充发展而来的,有从相近文科甚至理科中派生而出的,也有凭借着个把艺术教师就成立机构扩充人马的,不一而足。显然,艺术教育的发展,既有时代需要的促进,也有艺术人才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推动,更有艺术类高考降低分数线的规则鼓励,总之,艺术教育在大学普泛性设立的趋势已经形成,艺术教育走下神殿而为大众所接受的局面已经开始形成。

  一般而言,进入21世纪,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和综合大学的专业艺术师资的来源已经多样化。以影视专业为例,从电化教育的师资拓展,从文学类的师资进入,从传播类的师资转隶,从美术类的摄影教师和设计类的教师进入影视传媒教师等路径,都得以开通,从而拓展了影视传媒的学科专业。综合大学的艺术学科专业,呼应着时代发展的趋势,造就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书法、戏曲戏剧、舞蹈等多样艺术系科学院的建立,成为21世纪艺术教育大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趋势中许多大学相继成立了称谓多样的艺术学院,非专业艺术院校产出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学院,开始招致诟病,人们呼唤整改,但这却未阻挡艺术学科专业扩展的趋势。事实上,21世纪的艺术教育,不仅成为大学所应有的综合性学科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更多的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使艺术素质教育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社会上和基础的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开肩,引发了艺术师资的刚性需求。除少量的专业艺术院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一因素外,专业精英艺术人才很难进入普及型艺术教育领域也是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艺术学科的动因。

  总之,21世纪第一个十年,大学艺术学院强力扩张,综合性艺术系科快速发展,艺术专业院校纷纷开始改变单一的艺术教育专业格局,朝着突破专业领域,扩展多元性、综合性艺术教育的趋势发展,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

  第四阶段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艺术学科地位的改变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重要事件,艺术教育开始走向争取更为独立的地位,实现学科门类建立的阶段。2007年,随着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和招生,艺术从专业学位上撕开了具有自身独特专业技能的口子。全围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成立,规模化的招生向社会昭示着艺术专业性的不可取代性,对于艺术专才的价值确认,也在事实上为艺术自身的独立性做了铺垫。对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独立地位获得认可的重要标志,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决定艺术从文学门类中独立,由文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变为学科中的第13个门类,即独立的艺术门类,包含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当艺术独立为一个门类的时候,中国艺术教育从本身的容量和独立建制方面,都无可异议地壮大了,艺术在社会上的真实地位、发展需求与自由价值得到了体制的认定。艺术学科多样发展的均衡性和艺术教育的意义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艺术教育跃入了一个新生时期。

  此时的艺术门类开始了自身学科内部的大调整。2011年开始对既有的原文学门类下八大二级学科学位点进行合并整合,成为艺术门类的五大一级学科点,不少二级学科点由此获利。首次将艺术学的专业和学科目录进行重新设置,改变了既往两套体系的差异,实现了较为科学的专业学科的对应。在学科设立阶段,也暴露出人们对艺术认知的差异,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立与否,成为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争论不休的话题。尽管人们还未必认可,但在国家层面和学科建制中,艺术学理论还是应运而生了,这确立了艺术学门类学术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的混合虽然行业专家并不满意,却也有它自身的道理。在音乐和舞蹈学科中,音乐的作用和舞蹈的价值相结合,二者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戏剧与影视学的设立,既有传统的戏剧学的影响在先,又拓展了一些中围本土的学科,新兴的影视乃至于后来的新媒体都在其中,构成独特的一级学科。笔者在艺术学门类建立之前的10年,曾担任两届戏剧广播影视教指委分主任,此次又担任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深感学科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借鉴交融的关系。其实戏剧戏曲和现代传播的影视之间,以及网络新媒体之间越来越具有联系性,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没有影响各自特色的发挥。美术和设计的分离,遭到一些诟病,但实际上艺术的包容性非常大,设计类已经是艺术门类中专业学校设立最多、招生人数也最多的,并且它还和理工科的工业设计等相交织,这证明艺术设计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借由新的建制发展,艺术学科的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进入了数量膨胀、质量提升的阶段。艺术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的规模和地位。按照统计,我国每年招生比例中超过百分之十的人员报考了艺术类学科,在校生中也有接近百分之十都是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一种盲目和强制的发展,是潜藏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中的一种必然的需要。当艺术成为一个独立门类之后,它的发展就越来越迅速。回望历史,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中引领艺术学科发展的,是艺术专业硕士的设立,这是符合发达国家对于专业硕士实践性地位肯定的呼声的,艺术很早就成为中国专业硕士学位中最重要的一员,培养了许多在社会上有声誉的艺术创造性人才。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学都有各式各样的艺术院校系科,在每年新增的专业中,艺术学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

  总结与展望

  事实上,艺术教育不仅在社会上和学科建制上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美育作为艺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之中,最重要的部分毫无疑问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从技能性的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审美教育和面向大众的教育,它标志着我国的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高端阶段:既要借助艺术教育来提高审美能力,同时美育的理念还要超越简单的艺术技能的教育,这种认识也得到大众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走过了酝酿、扩展、壮大的历程,由技能教育向审美教育不断拓展,呈现出由精英艺术教育向大众学科和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令人振奋和鼓舞。精英艺术教育和技能艺术教育固然不可少,审美化、普及性、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更要重视,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低端的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品质今非昔比。影视教育以及网络艺术教育的拓展,更证明艺术教育向时代前沿发展的必然性。中围高等艺术教育的审美精神如何巩固?面向智能时代又当如何坚守艺术精神?这已经成为改革开放40年后的当下,我们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