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培训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业培训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2018-08-11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次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这一概念快速渗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互联网+教育”也成为近三年来热门的词语。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中国职业培训学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情况,结合职业培训学校的办学模式,旨在探讨职业培训学校教育在“互联网+”形式下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在中国,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2012年11月最早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两年之后,李克强总理在十二次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提升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层面。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互联网进入到各行各业,并与之结合,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新状态,也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在校园内的全覆盖,不是单一的教学资源下载与共享,它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是基础网络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师生互联网思维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层层递进、有机融合。

  一、职业培训学校“互联网+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教育”自出现起,就一直成为人们探讨研究的热门话题。根据知网数据搜索,就“互联网+教育”为篇名的论文著作2015年有311篇,2016年为975篇,约2016年的3倍。而2017年至8月已有641篇。若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搜索,那么相关论文的每年数量是以“互联网+教育”为篇名搜索所得每年数量的十余倍。快速上升的研究论著数据体现了学者对“互联网+教育”的重视,丰富的理论研究也为“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向与指导。另一方面,在全国各中小学校、中高职院校、高等院校,甚至各个教育培训机构中,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职业培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随后而上。中国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而成就之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校园网基础建设的完成

  从上世纪90年代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我国各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会上的报道,截至2015年3月,全国已有13个省份的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90%以上,有12个省份多媒体教室的覆盖比率达到90%以上。在实现网络高覆盖率的同时,网络提速也纳入到了学校网络基础建设之中。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职业培训学校已完成了包括互联网设施设备、网络有限端口与无线覆盖、网络提速等校园网络基础建设,为“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撑。但从细节看,我国职业培训学校校园网基础建设依旧存在各地区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的利用和维护不到位、重复建设等现象。

  (二)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应用

  依托建设完成的校园网,校园管理信息系统随之而生。就目前的情况看,包括了校园门户网站、教务系统、校园一卡通、资产管理系统等在内的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已分别在各校投入应用,并衍生了诸如数字图书馆、网上课程、数字办公等新型、高效、便捷的校园服务应用模式。但大多数职业培训学校现有的校园管理系统多以分裂式,零散的状态局限于各自的板块应用,未能达到各应用间信息的共享,缺乏一个统筹的、全面的综合系统平台。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后期维护困难、维护成本高昂也成为推动职业培训学校“互联网+教育”建设的阻碍。

  (三)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互联网+教育”将全国甚至全球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纳入到了网络之中。在中国,利用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人们能够轻松的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各职业培训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课程包、课程设计等教学资源被制作好共享到互联网上,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专设的端口下载教学所需资源,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有偿或无偿服务的方式从诸如网易云课堂、超星数字视频、学堂在线、均一教学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平台获得网上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资源便实现了在各职业培训学校的共享。

  (四)新型教育模式的产生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实时网络通讯的可能,也在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互联网”与教育的初步融合带来了诸如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型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固定时空教学转变为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教学模式。尽管目前各职业培训学校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体,但“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职业培训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职业培训学校是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以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存在。职业培训学校在为国家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就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担任着重要的使命。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国职业培训学校信息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十多年里,各职业培训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喜忧参半。一些院校积极加入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利用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的优势,积极改进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年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部州立教师进修学院合作,引进了旨在培养“全人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但同时,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也表现出对“互联网+教育”内涵认识不到位,存在不理解、不重视、误读等现象。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不可逃避的现实,“互联网+教育”是机遇还是挑战取决于职业培训学校在这一教育信息化洪流中是迎头而上还是高筑壁垒。在笔者看来,职业培训学校只有积极加入到“互联网+教育”这一潮流中,深入理解“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正确把握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才能在培养新时期专业技术人才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百年名校。

  (一)精确定位,打破空间局限,创建教育共同体。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事物快速更替的时代背景下,职业培训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信息科技、明确社会长远需求,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离不开与企业机构的合作,“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为教育集团共同体的创建提供了可能。教育共同体即依托云计算,将实施职业教育的学校与企业机构、政府纳入到同一个云系统中。学校通过云系统时刻了解企业发展动向,明确企业所需人才类型,为企业创新提供必要的科研人才;企业通过云系统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情况,寻找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并为其提供实践、就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和学校都是人才的培养的主体,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形成亲密无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始终担任着协调者、促进者、约束者的角色。政府通过云系统掌握校企合作动向,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建设,协调双方利益分配,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规范校企合作方式等。

  (二)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统筹、高效、可持续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我国职业培训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存在着重复建设多,信息化平台利用率低、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后期维护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培训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延长了信息化建设的周期。针对这些问题,职业培训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应树立统筹、长远的设想,将全院信息化建设纳入思考范围。建立统辖全院信息化建设的专设部门,并由该部门负责完成整合优秀教学资源、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对信息化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等工作,避免出现多个分散、且又相互封闭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三)创新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技术人才。

  “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设备的更加先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人才。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认为,“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等六大特征。”1可以明确的是,“互联网+教育”并不是变教育为简单的信息共享与数据处理,也不是片面的在线教育。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教师完成传统教育中的机械劳动,但即使依托强大的云数据、云计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不能复制的。因此,职业培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点应是“人”,即学生。“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自身特色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及课程大纲。在培养方案中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课程。同时,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让学生在感受“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改变过程中懂得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作用于实践,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技术人才稀缺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为职业培训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职业培训学校要借助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将人才的培养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为社会建设提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高技术人才。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