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初探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初探

  2017-08-06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内涵在于以问题设置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教学相长为主要目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优化师生关系。要将这种模式落到实处,须实施精心设置问题、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宜的点评总结、创设轻松友好平等的课堂氛围等对策。

  1 背景介绍:大学课堂的尴尬现实

  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呈现?或许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大学课堂应该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大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吸取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成长的殿堂;大学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友好互动、师生情谊滋长的圣地,总之,大学课堂应该是盛产美好的地方。但是,现实却常常无情地呈现出另外一面:学生埋头于手机安放各种各样莫可名状的情绪,习惯性屏蔽老师的讲解。“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样的话语不仅仅是社会上的一句戏言,也是大学校园里包括课堂上的真实写照。面对教室里众多的低头族,老师自然也难以产生本该有的激情投入。备课时费力准备出种种丰富的内容,幻想着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一顿知识与思想的盛宴,但很遗憾,当一片黑压压的脑袋尽收眼底时,老师们通常会产生深深的无力与倦怠感,只得颓然地、木然机械地倒出授课内容。本该有的鲜滋美味最后成了味同嚼蜡。针对这样的现实,有段子手总结:“老师倾情备课授课,本想感动每一个学生,但最终感动的却只有自己。”表面上不过一句调侃,却是高校课堂教学尴尬窘境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某种层面而言,一些大学课堂成了学生和老师都感无趣又受折磨的无奈之地。

  大学课堂存在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建设好大学课堂,确实值得思量,《人民日报》曾登载文章指出:“将理性与良知作为支撑,关怀人类的文明、信仰与崇高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大学课堂迸发智慧之光芒,凸显文化之灵性,播种大学之理想、弘扬大学之精神,我们的大学课堂,依然任重道远!”[1]对于更多的一线老师而言,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老师教有所成、教有尊严,达到教学相长、教学相得益彰的理想效果,是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众多高校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办学宗旨、塑造良好形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持续的观察、思考、摸索,总结出一种值得尝试的解决此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

  2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的内涵

  所谓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围绕问题实施教学行为并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2.1 以问题设置为基础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设置为基础,指教学行为的实施主要围绕着问题展开。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教学的起点。老师通常不直接单方面对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多元思考并展开较为充分的讨论,最后由老师从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中整合出所要传授的知识。这有别于传统教学那种任由老师直接传授教学内容、学生不经过事先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结果却一无所知的情况。这种模式类似于西方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模式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谈教学,其基本内涵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知识基础并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2]。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融含了PBL模式的内涵,但又不止于此,它不仅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中得到锻炼,也让老师的能力在对问题的拟定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点评中得到提高。

  2.2 以师生互动为主要表现形式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不是由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是表现于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老师抛出问题后,由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并不简单评判其对错,而是认真倾听,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瑕疵和可取之处尤其是闪光点进行快速梳理整合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当学生语言表达不甚严谨但意思有所表露时,老师对其回答的内容进行语词重组并当场进行反馈;当有学生讲出值得大家讨论的新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凝炼出新的问题抛给大家继续讨论,引发出新的思维向度,启发学生再思考;当学生之间存在分歧时,老师趁机组织一场秩序井然而又气氛热烈的辩论。最后,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多次循环往复地互动,慢慢达成共识,趋进课程所要求的知识要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归纳起来,师生围绕问题的互动形式表现为如下程序: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捕捉相关信息)—老师提示启发—学生反省再回答(老师快速整合)—老师点评总结—导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2.3 以教学相长为主要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课堂自然是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由高等教育的任务不难推导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作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教与学相辅相成。对于教与学的这种互动关系,先秦儒家有过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这段话的意思为:(学生)通过学习便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自我反省进一步加强学习获得进步,而(老师)在讲授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还存在困惑不解之处,从而更加发奋图强获得提高,故而教和学相互促进。由此观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生单方面的成长。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也正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提高和进步。一方面,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得到一系列个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个人成才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老师也要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添自己职业生涯的价值内涵。

  3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已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而当下高校课堂普遍面临的学生不认真听讲、老师无奈照本宣科的尴尬现状正是根源于学生丧失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包括思维、表达、探究、创新等在内的综合能力。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来看,由于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始基并围绕着问题的讨论和解答来实现教学目的,而问题又往往是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源头,因此,在这种模式里,老师可以通过设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之下产生对问题一探究竟的动机,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当多个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回答引起群体讨论的时候,又会点燃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探究的热情,进而不断强化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做基础,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展示自我,进行多维度的能力锻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首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思维起源于疑难”,“思维是起源疑难困境中的不确定”,“思维的产生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即由一种不确定或者疑惑情境而引起的”[3]。杜威所谓的“疑难”“不确定”都可概括为“问题”一词。简而言之,问题是思维的源动力。在传统的由老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既无动力也无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从人的认知心理来说,被动接受尤其在漫不经心的情形下被动接受的信息很难在人的头脑中留下深刻记忆,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并由人主动接受的信息才有可能有效储存于人的大脑。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恰恰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垂直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得以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建构起必要的知识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其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活动通常是一种内隐性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别人无法在一个人不言不语的情况下判断其思维能力的强弱。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如何通常由其表达能力体现出来,即学生用语言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其思维活动得以呈现的过程。然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很强,并不必然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不达意”这个词就形象地道出了思维结果和语言表达不一致的问题。要做到言辞达意,将思维结果准确、明白、得体、连贯的表达出来,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就是对其表达能力的锻炼,其中,会克服害羞胆怯等负面心理,会尝试在短时间内进行语言组织的思维活动。实践证明,在经过多次的锻炼之后,熟能生巧,学生的表达能力通常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责任心得以增强。课堂教学终归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当前学生消极上课的现象就是学生主体性缺乏的典型表现。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融含了当下热议的“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4]的特点。具体来讲,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通常会考虑这些问题:怎样才能使答案符合题意?怎样回答才能体现出自己表达的内容清楚明白?怎样的回答才能使自己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更胜一筹?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不是老师硬逼着学生去做的,而是学生围绕老师创设的问题进行思考时自然引发出来的。这其实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的学习心理,也体现了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当然,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心都会得到增强。

  3.2 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老师有着比学生更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老师当然地强于学生,这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但事实却不尽然。尤其在各种新媒体迅猛发展以及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鲜事物的感知敏锐,在吸取知识方面并不比老师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优于老师。如果老师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按着老一套在讲台上按部就班地传授书本知识,最终只会变成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即便有提问互动,如果不提升自己,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答案,老师也会陷于不知所措的难堪。这些情况倒逼着老师不得不进行反思,全方位提升自己。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便可以帮助老师多方面提升教学水平。首先,在提炼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多方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也是老师重新端正态度,接收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其次,在面对学生的积极回答及对学生的各种答案进行梳理点评反馈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老师也会受到感染重新点燃激情,在投入的讲解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消除上课倦怠感,增强上课的积极性,以改变通常情况下按部就班讲完拉倒下课走人的消极应对的局面。再次,为了使问题讨论更为有效更具有持续性,老师必须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总之,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老师端正教学态度、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使老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展示出让学生更易接受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新形象。

  3.3 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同于其他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而应该是一种饱含温情、有着浓浓人情味的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但在现有的某些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各行其事,互相看不顺眼,师生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难以化解的张力,比如,一上课老师就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则吐槽老师水平差讲课很烂;一考试老师则生气学生不努力考得不好,学生则诋毁老师不怀好心故意整人。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加强双方的相互谅解。在一问一答的循环往复中,老师可见到学生积极配合的态度、欣赏到学生不经意间的奇思妙想和时时迸射出的思想火花,心生愉悦;学生也可在老师的精心设问和认真的聆听及耐心的点评解答中,看到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对学生的拳拳真情。这样,师生之间友好互助,创设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4 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

  要真正将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4.1 精心设置问题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也是检验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在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置不能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而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来确定。换句话说,所设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教学任务要求完成的内容。

  其次,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通常并不能由一个问题可以概括,往往须由多个问题组合才能完成,这些问题不应孤立存在,而应注意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问题的具体设置上,可以多种方法并举,比如,既可以是递进式,也可以是发散式。所谓递进式,是指问题之间层层推进,一个问题带出另一个问题,直到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包揽其中。所谓发散式,是指就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提炼出一个中心问题,然后围绕这个中心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多个小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属于并列关系,共同将中心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表达完整。

  再次,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需求特征。老师提的问题并非都能引发学生的关注,那么,学生究竟愿意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呢?归纳起来,学生愿意回答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问题的难易适度。不能太难,如果太难,学生会产生胆怯心理从而不敢也不愿回答,甚至连思考的意愿都会丧失;也不能太过简单,如果太容易回答,学生会觉得没有意思,问题也就失去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第二,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尤其是要选择那些近期发生的为大家所熟悉甚至津津乐道的案例。比如,笔者在2015年讲授《公共关系》这门课程期间,恰遇湖南台《我是歌手》节目播出“孙楠退赛”的内容。这档节目许多学生都喜欢,而且对这一事件也较为熟悉,于是,笔者便趁机围绕“形象塑造”“危机公关”等公共关系内容设置了几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讨论热情。第三,问题不设标准答案,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是唯一的,从不同的维度思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之内,而是容许学生回答的多种可能性。

  4.2 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宜的点评总结

  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花样百出,不排除有许多同学的答案很是精辟,但总的说来,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往往语词冗长,很难一下切中问题的实质,有些虽是围绕中心,但绕得比较远;有些回答与问题沾了一点边,打了个“擦边球”;有些回答基本上与问题无关。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整合。一方面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从中得到除相关知识以外的收获。要达到这两个目的,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时,不能完全舍弃学生的答案,而是以此为基点,富有逻辑地引出应有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将事先零散的一些想法渐渐归拢成型,理清思路,从而就某方面的知识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第二,老师在对答案进行总结归纳时,要注意言简意赅,逻辑清晰,给学生做出良好示范。第三,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便是对回答内容离题万里的学生,也要站在他们的思考角度提出参考性意见,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

  4.3 创设轻松、友好、平等的课堂氛围

  要让学生回答一次问题可能不难,但要形成上课便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的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可能不容易。要想将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持续下去,就得创设出轻松、友好、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热情。具体来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获得感。前苏联著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告诫天下的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斯基的话体现在大学生课堂上,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获得的乐趣。这就意味着老师须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应有的肯定,因此,老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倾听观察,尽力捕捉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零星火花,哪怕只是态度端正,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鼓励,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其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讨论和答问。每次上课,老师都要对学生的回答情况作好记录,一门课程结束,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失去展现的机会。另外,允许学生当堂用手机查询资料、与同学交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总之,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让老师和学生获得共同进步,为最终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