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高校海外分校面临的风险分析

高校海外分校面临的风险分析

  2020-08-16   来源:培训机构管理系统 

  [摘 要]海外分校作为跨境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开办与运营过程中亦会遇到各种风险与问题。在分析海外分校风险概念界定、厘清分析框架、海外分校建立中面临的风险等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制度距离概念,根据制度的差异和不确定性,为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新市场提出了4种可能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成功举办海外分校提供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重动力推动下,海外分校作为跨境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得以蓬勃发展,并呈现出范围扩大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美国跨境教育研究小组(C-BERT)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世界上共有230多所高校海外分校,大多数是21世纪以来建立的。由此可见,高校开办海外分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且受欢迎的跨国高等教育形式。然而,风险总是与人类的活动相伴而生的。伴随着高校海外分校的蓬勃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分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有27所分校已经关闭,失败率为10%左右。虽然这种失败率在当前的国际创业背景下并不算太高,但没有任何组织希望看到其运营的失败,何况本身就具有某些优势的高校海外分校更不希望面临运营失败的问题。因此,分析高校海外分校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其成功运营的关键活动之一。

  一、海外分校风险的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关于风险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在经济学家看来,风险意味着收益的减少或者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在风险管理者看来,风险具有可以测定的不确定性[2),由利害关系和不确定性两部分组成。其中,利害关系主要包括财务上的收益和损失、战略方面的提升和恶化、声誉的提高与破坏、安全度方面的增加和下降等。不确定性则是指受时间和形势而发生变化的那种不确定性。在发生学领域,风险则表现为预期效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在哲学家看来,风险则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建构的过程,不会随着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具有不确定性[3)。因此,借鉴风险的不同内涵,可以将海外分校面临的风险界定为:母体高校在其他国家开办分校时,受举办主体多样性、经济不确定性、环境和政策的复杂性、组织管理模式与本土的非适应性等影响而导致其无法形成预期的效应,并给母体高校或东道国等举办主体造成物质或非物质性损失的可能性。

  (二)分析框架

  笔者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发现,有研究者从宏观环境层面的风险、中观主体层面的风险和微观操作层面的风险[1]等方面对风险进行分类。也有研究者将海外分校面临的风险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行业因素和组织因素[5)。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法律、规则、官僚主义、高等教育区、宏观经济、文化距离、规范距离、社会风险、物质环境等方面;行业因素包括供应商风险、劳动力供给情况、学生需求、学费支付能力、竞争水平、新进入者的威胁等方面;组织因素包括有价值的资源、学习经验、机构声望、财力、学科优势、组织等。基于此,笔者将现代管理学中分析战略或组织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法作为分析框架。

  PEST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某一项活动或者规划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大环境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机会、自身优势与劣势等。其中,P(Political)指政治因素,是对一些组织开展活动具有实际或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或者相关的法律、法规、官方对组织的态度等因素;E(Eco-nomic)指经济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资源状况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方面;S(Social)指社会因素,具体指组织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T(Technological)指技术因素,是影响到一项活动开展的技术因素,如关于生产经营的新技术等。依据该分析法,可将海外分校在建立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划分为4个方面:政治因素方面包括政治政策、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区、官僚机构水平等;经济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市场、合作关系风险(供应商风险)、学生需求等;社会因素包括文化距离、规范距离、社会不确定性等;技术因素包括组织管理、有价值的资源、机构声誉等。二、海外分校建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高等教育机构必须遵循其内外部发展环境中存在的规则和信仰体系,才能实现组织的合法性[6)然而,合法性的获得仍然存在许多障碍,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

  (一)政治因素

  海外分校建立过程中面临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海外分校举办国的政治政策、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区、官僚机构水平等。一是国家的政治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影响。政策是价值的具体表达7],海外分校举办国政府提供的不同政策在产生、调整与变化中常常会影响其利益相关者(如海外分校)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同结果的发生。例如,阿布扎比政府的政策是邀请并全力资助组约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在本地建立校园,因而对国外大学来该国开办海外分校极具吸引力。而印度的法律则不认可国外大学授予的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外海外分校在该国的开办[8]。二是高等教育区的影响。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等)认为,外国知名高校的海外分校可以快速提高其本国的高等教育能力,解决劳动力技能短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型经济等目标(9,因此他们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区的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如提供廉价土地、现成基础设施、财政激励等),以吸引国外知名高校来境内开办分校10]。三是官僚机构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机构官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海外分校的正常活动,甚至是阻止其合理的运营[1]。例如,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在马来西亚开办的海外分校的理学学士课程整整花了7个月的实践才得到马来西亚质量局的批准[1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分校的正常活动。因此,国外高校在东道国开办海外分校时,要正确地分析与评估这些政治因素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尽量将海外分校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以实现海外分校的成功运营。

  (二)经济因素

  海外分校建立中面临的经济因素,主要指宏观经济、合作关系风险(供应商风险)、学生需求,以及劳动力供应、合作者关系、竞争不确定性等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海外分校的顺利运行必须以一定的资金来源为基础,而资金的来源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如果海外分校所在的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欠佳,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资助将受到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机构的绩效。如汇率问题,印度卢比在1947年时与美元相当,到2013年时1美元可买入65卢比[13]。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交付给美国学位的价格将大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外高校海外分校的建立。另一方面,市场容量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及消费者偏好,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也会影响到海外分校的成功开办。二是合作关系风险。即海外分校在开办过程中各主体不完全合作的可能性及由此导致的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合作单位间的组织文化不兼容、成员间的信任危机和合作参与者之间的信用缺失等。三是劳动力供应的不确定性、学生需求的不确定性和竞争的不确定性(如新进入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一,劳动力供应主要涉及到海外分校的师资问题。一般而言,海外分校往往会采用混合方式来解决其师资的劳动力供应问题。如在东道国招聘全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是从母体高校获得长期为其服务的教师,又或者是将自己学校的教师派到母体高校进行短期学习。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解决师资劳动力供应的问题后,师资的稳定性与师资的质量应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海外分校的正常运营。其二,学生需求的影响。学生需求是影响海外分校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主要受到费用支付能力和学生生源人数(招生数)的影响。一方面,如果高校的海外分校在东道国或地区收费过高,超出了该国学生的支付能力,就会影响到海外分校的正常运营。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生源数过少,也会直接影响海外分校的正常运营。如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在新加坡的分校因学生人数过少和学费标准过高而于2015年关闭。除此之外,与学生需求相关的学科专业设置不科学、忽视东道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现状和学生的学科偏好等,也会给海外分校的成功开办带来风险。其三,竞争的不确定性也会给海外分校带来一定的风险。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他们打算进入的市场,确保有足够的学生学习他们开设的课程,确保学生的入学资格与母体高校的要求一致,确保学生能够支付相应的学费。如果东道国或地区不能满足这3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在该东道国开办分校是不太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高校决定在那里建立海外分校时,其管理者应该对市场和竞争的不确定性进行预测,并对投入进行评估,以便能够准确而详细地了解他们打算进入的市场,恰当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及竞争的性质和影响分校成功的潜在障碍。同时,也必须研究学生想要学习的科目、趋向的学习模式(全职或兼职)及他们对课程内容、学习风格、学习评估、教学或学习资源等方面的期望。

  (三)社会因素

  海外分校建立过程中面临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距离、规范性距离等。就文化距离而言,主要指分校的母体高校所在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乔治梅森大学哈伊马角分校的商务沟通课程教授艾莎·拉文德(Aisa Rawend)认为,美国文化和当地文化常常在不经意中发生冲突,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十分小心语言和词汇的选择。比如,她在幻灯片中用“伴侣”或“生活伴侣”指代“丈夫”或“妻子”,后者可能会让某些听课者无法接受[14)。就规范性距离而言,主要指分校的母体高校所在国的规范和价值观与东道国之间的规范性距离。国外高校既要尊重东道国的一些价值与规范,也要找到适应其政策和做法的方法,满足东道国的需要[15]。除此之外,东道国的社会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到海外分校的建立。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发生变化,那么该国与跨国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伦敦大学学院(UCL)2010年在阿德莱德开设了一个校园,当时南澳大利亚州政府提供了350万美元的支持,作为其建立阿德莱德高等教育中心战略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政府的换届,后继州政府对高等教育中心支持,大院因为财务和学术风险的加大而于2015年初宣布关闭其在阿德莱德的校园。

  (四)技术因素

  海外分校建立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因素,是指组织管理技术(即组织动态能力)等方面。组织动态能力可被视为组织创造、拓展、嵌入和生成资源的能力,以追求市场中持续的竞争优势(1)。它主要包括拥有独特的资源、有效分配这些资源和动态学习带来的升级能力等3部分。组织参与的国际活动越多,管理者就能获得越多的国际经验。管理者应选择在其资源和能力能够为其提供竞争优势的市场建立分校。如果组织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有的、不可完全模仿的,那么该组织就会获得竞争优势。例如,纽约大学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稀有且不可模仿的品牌,它的这些价值和能力对阿布扎比和上海而言,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1)。因而,阿布扎比和上海市政府愿意资助其建立分校校园。对于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而言,海外分校的形象和声望非常重要。大学排名极大地影响了机构的形象和声誉,以及该机构作为申请人首选的程度。一般来说,排名靠前的院校虽然收取较高的学费,但他们仍然能够吸引最有能力的学生1);而排名较低的机构可能很难招募到学生。因此,为了机构的正常运营,他们可能会被迫降低学费和入学要求。除此之外,物质环境和气候同样也会影响到海外分校的建立。一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对国外高校开办海外分校的吸引力也会减少。原因在于这些自然灾害可能会破坏校园基础设施、影响校园的正常运营,增加了国外大学开办海外分校的金融风险。同时,海外分校的建立也涉及到金融投资21。如果一个国外高校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在几年内为其海外分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或者分校所在的东道国政府或商业组织没有承诺提供全额资金,那么海外分校的进展将会非常危险。因此,一所高校在评估其海外分校的建立地点时,不仅要考虑其建立分校的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也要考虑其组织因素(技术因素),以便管理者能确定最有可能影响其分校成功或失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降低高校海外分校运营风险的策略尽管海外分校在开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险,但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受欢迎的跨国高等教育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因此,为了保证海外分校的顺利进行,母体高校在制订进入国外市场战略时,应该考虑其所在国与举办国之间的制度距离[21]。即根据制度差异和制度不确定性为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新市场提供了4种可能的策略。这些不同策略可转化为两个轴组成的矩阵,即东道国制度差异和东道国的制度不确定性。具体而言有4种情况。

  一是低一低模式。即海外分校母体国和举办国之间的制度距离差异均处于较低维度,且海外分校举办国的制度不确定性也较低,那么高校是可以在东道国开办海外分校的,母校同样的程序和项目可以运用到分校[2]。这种模式适用于在欧洲开办分校或即将开办分校的美国高校。

  二是高一低模式。即海外分校母体国和举办国之间的制度距离差异很大,而举办国制度的不确定性则相对较低,也可以建立海外分校。但由于制度差异产生了某些障碍,需要对分校举办国的制度环境进行认真修订,使其结构和流程能够适应分校所需。

  三是低一高模式。即海外分校举办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慢,海外分校母体国和举办国之间制度差异较小,但海外分校举办国制度的不确定性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通过与当地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降低风险。如外国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的海外分校就是外国大学和当地机构之间合作建立的23),在这种合作建立分校的模式中,各自的战略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合作公司为海外大学建立分校提供市场情报、资金和物质基础设施,而海外大学则提供师资、领导者。

  四是高一高模式。即海外分校母体国和举办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和不确定性都很高,那么制度距离就很高。这种情况下,制度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差异就会导致巨大的风险,建立分校所做的努力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的益处。如印度的高等教育虽然存在巨大的不足,但其复杂的监管体系使得该国对寻求海外扩张的外国大学缺乏吸引力[24]

  因此,高校在制订开办海外分校战略时,可根据海外分校母体国和海外分校举办国之间的制度距离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合的模式,确保海外分校面临风险的最小化,使其能够顺利运营。同时,海外分校的组织管理者应该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全面收集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为科学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和制订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也应该积极搭建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全面、系统、及时地了解到海外分校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确保高校海外分校的顺利举办。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