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学校管理 > > “童心课堂”的教学追求及实践框架

“童心课堂”的教学追求及实践框架

  2018-09-07   来源:培训机构管理软件 

摘要:立足“童心课堂”的“四个缘起”与“五个特质”,对其核心价值进行追溯,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探究“童心课堂”的实践框架:教学体系的建构、教学范式的形成、教学操作流程的推进,再以具体教学案例阐释“童心课堂”的细化推进。

 

关键词:童心课堂核心价值实践框架教学案例

 

 

 

 

一、“童心课堂”的“四个缘起”与“五个特质”

 

(一)四个缘起

 

“童心课堂”的理念是尊重儿童天真、纯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依归童心,回归课堂教学的原点,创造充满爱,富有童趣、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把属于儿童的童年幸福还给儿童。

 

我校致力于“童心课堂”的缘起有四:一是学校的历史传承。1926年,我校创办了第一份校刊《童年》;1929年,刘百川校长创办《童心》校报,他认为,儿童是绝顶聪敏、活泼、勇敢、快乐的;朱智贤教授在我校执教期间开始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秉承“至真、至善、至美的教学追求”理念,我们开始了“童心课堂”教学探索。二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教育先贤不断为我们输送课堂变革的养分。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本心也。”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直接。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创造成人。”五四时期的“童心崇拜”也竭力张扬儿童的主体地位和童心美。立足这些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我们致力于追求“童心课堂”的教育价值。三是时代的教育转型。当前,第八次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作业区”,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教育转型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把握时代发展对教育需求的脉搏,积极变革教学方式,顺应教育转型,致力于构建“童心课堂”的实践框架。四是儿童的心理诉求。在校园里,我们遇到过不少不愿意待在课堂里却喜欢游走于校园、流连于室外书吧的特殊“游子”,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并促使我们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儿童的心声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并着手改变当下的课堂,以寻找其应然的未来走向,致力于开发“童心课堂”的课程资源。

 

(二) 五个特质

 

“童心课堂”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顺应儿童天性,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突出“本”“真”“实”“思”“做”五大特质。“本” ,即本然、本原,回归原点。教育者要从儿童的心之初考虑,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遵循儿童的认知和成长规律,顺应生命发展的次序,就像农民种庄稼,春播秋收,勤于管理,不能催熟一样。“真”,即至真、纯真,返璞归真。教育者需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成长,注重教育教学的真设计,让教育依归童心,依归儿童世界,让儿童说真话,行真事,做真人。“实”,即扎实、踏实,脚踏实地。“童心课堂”讲求扎扎实实地落实“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儿童不断从知识走向能力、从能力走向素养,真正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基。“思”,即善思、乐思,神思飞扬,留给儿童思维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童心课堂”关注的“思”,是尊重儿童思维规律,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儿童“乐思”“善思”,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做”,即想做、会做,手脑协同。动手、玩、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动手做、玩中学或做中学,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天性,是儿童亲历人生不可或缺的学习过程。“童心课堂”中的“做”,意在实现认知启思和明理的目标。

 

二、“童心课堂”的核心价值与变量分析

 

(一)儿童立场:“童心课堂”的核心价值

 

“童心课堂”的核心价值是儿童立场,并从四个方面凸显这一立场:一是直抵儿童心灵,让儿童心灵“在场”,强调在没有痕迹的状态下,让儿童的心门自然地打开,并在不知不觉间被感动、被触动,进而发自内心地行动起来。二是直指儿童智慧,让儿童智慧“生根”,强调淡化结果,注重过程,让儿童安静地思考、热切地思辨、有效地探究、愉快地发现等,促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悄然生长智慧。三是直通儿童天性,使之得以“释放”,摒弃功利,尊重、解放儿童,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尊崇、顺应天性,释放、开发潜能。四是直达儿童需求,让儿童需求落地,强调去除花哨的、无意义的教学设计,舍弃看似精彩、实则多余的教学环节,基于儿童,了解儿童,为了儿童,真正地把儿童的需求放在中心地位。

 

(二)五个指向:“童心课堂”的变量分析

 

为了保证“童心课堂”的顺利推进,我们对相关的变量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五个指向。一是教材,基于文本解读,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对于相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童心课堂”强调让教师真正地理解了教材后再决定如何“用教材教”;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发现并挖掘教材承载的丰厚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以文化视角和儿童眼光,引导儿童不断走向深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命的存在。二是学生(儿童),基于潜能激发,变“生存在位”为“生命在场”。儿童学习,指向每个生命个体、珍视每个生命体验;指向儿童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关注儿童完整的“历程”;指向儿童的即时反应,让每个生命都时时“在场”。三是教师,基于角色定位,变“教师权威”为“学教相长”。教师,应该把自己看作“长大的儿童”,“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在童心的指引下,从课堂控制者、主宰者的位置上走下来,成为儿童的伙伴与朋友,成为儿童的知音与助手,与儿童一起生长、成长。四是教学方式,基于关系重塑,变“重教轻学”为“以学定教”。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关系。“童心课堂”,让“教”的方式在改进,让“学”的方式在革命,从依赖记忆与模仿为主的“重教轻学”传统,向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以学定教”新风向转变。五是教学环境,基于多维并举,变“固定场所”为“选课走班”。教室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灵动的,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校建设的“无限容量”的学科教室利于践行“选课走班”,体现了“学生发展为先”的理念,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走进每个科学主题室,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走进每个美术教室,就会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走进每个音乐教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小的舞台……此外,“秋实书苑”古色古香的环境让学生徜徉在书法的天地中;机器人教室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高科技产品亲密接触并尝试自主创新;“微格教室”让教师和学生用最先进的电教设备开展互动,及时掌握学习进程……

 

三、“童心课堂”的实践框架与案例分析

 

著名学者李政道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童心课堂”的推进目的在于实现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学会学”,让学习从被动的“学答”走向能动的“学问”。

 

站在儿童立场,我们用心构建“童心课堂”的教学体系、精心创建“童心课堂”的教学范式,并开发适合各学科的操作系统。

 

(一)“童心课堂”的实践框架

 

1.教学体系的建构。

 

经过对需求分析的充分调研和论证,我们从古今中外的文化思想中提炼出了适合我校的教学理论体系,然后又回到实践应用层面,探索出了我校独特的文化、课堂与课程特点,建构出了“童心课堂”的教学体系(如图1)。图12.教学范式的形成。

 

教学范式引领教学实践。优秀教师一轮轮、一节节渗透“童心课堂”理念的领航研讨课,让全校教师看到了儿童在课堂上的巨大学习力,看到了“童心课堂”的价值特质,感受到了“童心课堂”的可操作性。

 

“童心课堂”的基本教学路径与策略,从来自学生或教师的疑问开始,经历思辨探究运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然成长。遵循这样的思路,其教学范式模型应运而生(如图2)。

 

图2

 

 

3.教学操作流程的推进。

 

(1)“童心德育”,观照生命。

 

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童心德育”的教学操作流程(如图3),意在通过教学观照生命,尊重生命的自然本性,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图3

 

 

(2)“童言语文”,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探索出了“童言语文”教学操作流程(如图4)。从儿童视角感悟文本,从倾听语言、讲述语言、读悟语言、运用语言四个层面引导学生,用童心表达、运用语言。“童言语文”课堂侧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图4

 

 

(3)“童思数学”,立足生活。

 

“童思数学”需要教师拥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情趣,确定“童思数学”的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如图5)。在动机、目的、探究、推理、验证的互动中,顺应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让学生立足生活、童思飞扬。

 

(4)“童心科学”,注重探究。

 

“童做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探究”为核心理念,以“提出问题—预测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寻求实证(实验与观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与表达”为基本结构(如图6),教师在此基础上抓住原理适度变通。

 

(二)“童心课堂”的案例分析

 

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教师会灵活调整教学方式,促发学生的有效生成。下文以“童心德育”三年级上册《我长大了》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图5

 

 

图6

 

 

活动一:情境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玩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猜猜我是谁”。我这儿有我们班几位同学小时候的照片。你们来猜一猜他(她)是谁?

 

(出示学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学生都猜不对。)

 

师他们都是我们的同学,为什么猜不对呢?

 

生样子变化太大了。

 

生小时候瘦,长大后又胖了。

 

师是的,他们的头型、身材、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长大了——我长大了。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读。)

 

活动二:明确目标,分组探究交流

 

师 (出示学习任务:小组交流课前完成的如表1所示的观察记录表,说说自己的感受;体验身高、体重等的变化)我们来交流一下观察记录表。

 

表1

 

姓名时间身高体重脚长过去现在生我出生时身高50厘米,体重3千克,脚长10厘米;现在身高130厘米,体重30千克,脚长34厘米。

 

师3千克有多重,谁来拎一拎这个装了大约3千克物品的书包?

 

(学生体验。)

 

师请你再抱一抱这个体重30千克的同学。

 

师有什么感受?

 

生长大了,体重增长了很多。

 

师我们再来感受下自己身高的变化,请大家用手比画下自己出生时的高度,再比画下现在的身高。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在爸爸妈妈的精心照顾下,长高了很多。

 

生八年我竟然长了80多厘米。

 

师是的,大家的身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长高了,变得结实了。

 

活动三:递进活动,深化道德认知

 

师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除了身体上的变化,还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衣服、玩具等,下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自己在长大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我小时候喜欢毛绒玩具,现在我喜欢一些智力玩具,我变聪明了。

 

生这是我小时候穿的衣服,看,我的手臂都伸不进袖子里了,这衣服也太小了吧。

 

生这是我从出生到现在的一些照片,以前像个假小子,现在可文静多了。

 

生我觉得我以前什么都听爸爸妈妈的,现在有自己的想法了。

 

师是呀,长大过程中,我们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想不想知道爸爸妈妈对我们成长路上的哪些变化印象最深刻呢?

 

(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师听了爸爸妈妈的诉说,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爸爸妈妈关注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

 

生我感觉到妈妈在讲我变化的时候很激动,她应该是为我的长大而高兴。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是陪伴我们长大的人。

 

生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

 

师你能具体说说爸爸妈妈都为你的成长付出了哪些吗?

 

生辅导我功课,接我上下学,陪我玩游戏。

 

生一到假期就陪我旅游。

 

师是的,爸爸妈妈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人,更是引路人,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生爸爸妈妈,谢谢你们陪我长大。

 

生现在我长大了,会帮你们分担家务了。

 

生我在慢慢长大,也会越来越懂事,以后不会再让你们生气了。

 

生我要快快长大,要帮你们做很多事,让你们为我少操心。

 

师懂得感恩,才是有孝心的好孩子。

 

活动四:体验感悟,升华道德情感

 

师想想看,在长大的过程中,你还掌握了哪些本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并展示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做评价,并为他们颁发成长标志。)

 

师对大家的交流做了总结后老师发现:生活上,很多同学学会了整理房间、做家务;学习上,很多同学学会了独立思考,书写变端正了,这些都说明你们长大了,恭喜你们!那除了发现自己增添了新本领,你还发现我们班有谁进步啦?

 

生王浩然的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

 

生高子翔跑步比以前快了很多,像一阵风似的。

 

师能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也是你们成长的标志和进步,发现谁身上的优点就要向谁学习。

 

活动五:有效实践,夯实行为。

 

师同学们,你们还想在哪些方面有进步?谈谈你们的成长计划吧!

 

(学生交流自己的成长计划。)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想有更大的进步,那你们现在有了新的目标就要努力去达成,在努力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学习别人好的做法。如果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还可以向老师、爸爸妈妈、同学求救,他们也会帮助你们。你们还会继续长大,还会增长许多新的本领,取得更大的进步。到时候,我们再来分享长大了的故事。

 

长大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件欣喜、自豪的事情,而如何让儿童认识到这一点,则是需要花点心思的。上述教学中,教师遵循了“童心德育”教学范式,又融入了个性化设计: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如“比一比身高”“抱一抱不同重量的物体”“对比小时候穿的鞋子和现在的鞋子”等。在贴近学生的情境中,选取简单、易于操作但又能达到情感目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形象、直观、无痕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交流、分享中体会、理解父母的付出,实现情感的深化、道德认知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改变。这样的尝试,无疑是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立足童心的。

 

在“童心课堂”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寻常的“改课”给学生带来的细节性的、多角度的变化。“童心课堂”,让附小的每个人都成了“独特的这一个”,让每位师生在别具一格的“翻转时空”自由驰骋,舒展心灵,放飞梦想,“向着明亮那方”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时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童心教育实践研究”(编号:D/2015/02/0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2] 宋继东.童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1(13).

 

[3] 宋继东.童心教育:为教育的真正意义而来[J].人民教育,2015(14).

 

[4] 陈星.首都师大附小“童心教育”的幸福蓝本[J].基础教育论坛,2013(3).

 

[5] 杨舒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心教育[J].海峡科学,2015(4).专题研究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