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学校管理 > >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检视与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检视与策略

  2018-09-08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软件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提供帮助。借助问卷调查,透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键能力,确定阅读能级目标,并结合具体案例,厘定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聚焦文本,创设情境;观照学段,强调体验;创新运用,解决问题。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关键能力阅读能级目标情境式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除了文字或符号,多以统计图表、图画、图像甚至视频等形式呈现,且不从左到右直线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提供帮助。

  一、调查剖析:透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

  近日,笔者设计了一份“教师调查问卷”,利用网络软件“问卷星”,对本区5所学校20位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当前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重要性的认知、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来源、教学时采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师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情况,为更好地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参与调查的20位教师都是对教学有自己独特见解,并对非连续性文本有一定认知的教师,平均教龄为10 年。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重要性的认知,62%的教师认为其在教学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有意识地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渗透在日常教学中;38%的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认识是对说明书、漫画、图表、视频、录像等的应用,认为非连续性文本只是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运用知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27%的教师认为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与考试,用来辅助连续性文本阅读。对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效用,6.7%的教师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其他文本阅读一样,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46.7%的教师认为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情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但对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却不置可否。40%的教师认为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找到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进行判断、整合,提取出有效信息。13.3%的教师认为应把非连续性文本放入具体情境中,然后给予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方向,最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如认为非连续性文本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对图片、漫画、视频等的一种呈现和运用。另外,他们对教材的剖析也不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特征认知不明确,对相关文本内容的选取比较单一。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积极作用和教学策略,教师的认知也较为肤浅,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只在第三学段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出了要求,没有对第一、二学段提出要求,便可以忽视;平时的教学也主要停留在应对考试,问题设计缺少与生活的连接,有的甚至还等同于连续性文本教学。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非连续性文本的深层价值,思考其涉及的关键能力及文本类型特点。

  二、价值挖掘:关键能力思考与阅读能级目标确定

  (一)关键能力思考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失分率较高。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看出:学生长期以来接触的文章以文学类为主,如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诗歌等,较少接触实用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提供的信息通常比较零散,甚至碎片化,会有大量非文字信息穿插其中,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提取、信息理解、信息整合等能力,思维就容易混乱,不知道怎么读。

  台湾李玉贵老师说过:“阅读策略最大的功效在于减少学生阅读上的障碍,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策略,通过策略渗透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能力的差距,它是带得走的能力。”这“带得走的能力”是一种阅读素养,需要培养,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信息的关注和提取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提供的信息常常是非连续的、碎片化的,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重要的,学生必须首先明确自己需要寻找哪些信息,然后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快速锁定目标。这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最基本的能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分辨、提取、整合归纳。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4”的“处处留心”中有一道辨识药盒说明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代小芳回答奶奶的问题,就是较为简单的关注和提取信息的题目。

  2.信息的关联和比较能力。

  有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比较复杂,需要学生联系两个或更多的信息片段进行关联、比较,做出推测解释。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某地区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如表1),能力要求就明显提高了,需要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层次的阅读,进而在各种信息中建立关联,进行比较,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推断,找到隐含信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两表1

  年龄段1~10岁10~20岁20~30岁40岁及以上用药

  种类发热、咳嗽、腹泻等镇痛、消炎等心脑血管、肝功能等功能性药物,镇痛、消炎等心脑血管、肝功能等功能性药物选药

  途径医生或医院(97.5%)医生或医院(65.2%)医生或医院(61.6%)医生或医院(67.2%)他人推荐(2%)生活经验(17.3%)生活经验(19.9%)生活经验(22.7%)其他(0.5%)网络或推荐(14.1%)网络或推荐(17.5%)网络或推荐(8.6%)其他(3.4%)其他(1%)其他(1.5%)个角度关注信息:一是明确图中的横栏、纵栏分别提供了什么信息;二是辨识横栏、纵栏的数据间有什么关联,反映出了什么趋势、规律或问题。要读懂此图,提取出准确信息,不仅要横向阅读、纵向阅读,还要横向纵向比较阅读。

  对于由多种材料组成的文本,更要鼓励学生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辨异同,进而提取出关键信息,总结归纳出结论。

  3.信息的整合和推论能力。

  有些非连续性文本不会呈现与主题相关的所有内容,此时,就需要对所给信息进行整合、推论,再做出解释。

  如请学生观察“黑猩猩5月份的饮食结构图”(如图1),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很多学生看过都会发现:黑猩猩在5月份吃果实最多,占52%;种子次之,占30%;然后是叶子占12%,肉类、昆虫各占2%,植物花瓣和其他各占1%。之后,再给学生呈现一段文字信息(如图2),要求他们也用扇形统计图的形式画出“黑猩猩11月份的饮食结构图”。要完成这项作业,学生须对“黑猩猩5月份的饮食结构图”中的信息和文字信息进行整合、推测,才能得出合理结论。

  图1

  图2

  4.信息鉴别和评价能力。

  信息鉴别和评价属于较高层级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认知加工水平。一般情况下,学生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理解,然后将在文本中发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与自己的已有认知、想法和经验相联结,进而做出综合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本观点提出质疑或建议,甚至进行反驳等。如教学与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2”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拓展文本《镇江一日游规划》,笔

  表2

  年级学生特点层级目标一年级天真可爱,模仿力强,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二年级自信心不断增强,心理趋向稳定,彰显一定的个性特征借助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筛选、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三年级开朗活泼,愿意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随着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同伴间对事物的认识差距逐渐变大能够阅读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对信息进行推论,初步培养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五年级个性特征凸显,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具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六年级内心世界丰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根据需要,解释并整合信息,对信息进行审视、鉴赏和评价,进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者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其他同学设计的“镇江一日游规划”的看法,就需要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内容进行审视鉴别、分析判断,提升认知加工水平,做出合理评价。

  (二)阅读能级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关键能力培养和新课标中的阅读评价要求,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初步确定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级目标(如表2),以此作为实践研究的行动指南。

  立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关键能力和阅读能级目标,从生活需求的角度、教和学的角度,我们还把非连续性文本分为说明书、出行指向、专业信息、图画鉴赏、广告文本等类型,并对各自的教学重点进行了分析。如说明书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介绍如何使用物品的方法,具有语言简洁明晰、实用性强的特点,教学重点指向让学生学会使用某种物品。出行指向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指示人们出行的路线、地点、时间、服务指南等,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教学重点指向引导学生看懂此类文本,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使用此类文本。专业信息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涉及为读者提供各种数据信息、为专业研究或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内容,如我国城乡人均住房面积数据统计、招生、招工信息启事等,教学重点指向引导学生读懂数据、信息并及时内化,灵活运用。

  三、实践探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厘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除了识字、朗读、理解等能力培养外,更应指向生活,注重对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图3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整理汇总了数则课堂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梳理出了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范式(如图3),厘定出了较为普适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倡导情境化教学设计,发现问题,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创新应用,发展能力。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范式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关键能力培养两个维度展开架构。每一个教学环节指向不同的能力培养。低、中、高三个年段,因能力要求不同,教学范式和教学策略也同中有异。

  (一)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范式的特征

  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范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聚焦文本,创设情境。

  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的选择和创设对于提升学习效果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碎片化特质,更有必要精心创设学生相对熟悉、与文本契合的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兴趣感知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1”的“课程表”,笔者创设了“小马虎经常忘记上什么课”的情境,请学生一起帮助“小马虎”。“小马虎”的学习现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且小学生都有积极帮助他人的心理,因此,这样的情境能有效引发学生共鸣。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先后教“小马虎”认识课程表、使用课程表、了解课程表的作用、制作个性课程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观照学段,强调体验。

  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切身体验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关联比较、鉴别评价等,并在此过程中自主建构,得出结论,强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能力。当然,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要求的不同,低、中、高三个学段必然指向不同关键能力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体验,获得与学习活动相关的资源信息。

  低年段学生因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信息时,只要求他们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能从中提取出明确陈述的信息,再讨论研究,形成经验。这些信息,往往在文中是明确陈述的,一般包含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或一个图像。对此,教师只需引导他们深入情境进行主动体验,他们便能自动、迅速地理解所提取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仍以教学“课程表”为例,教师只要通过“从我们班的课程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这一问题,便能让学生有方向地找到“语文”“数学“美术”等课程名称,还会发现课程安排是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还有第一节、第二节……这是一个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的过程。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着概括信息,知道课程表一般由课程名称、星期、节次等组成,形成基本认知经验。

  中年段学生要能联系非连续性文本中两个或更多的信息片段进行推断,实现意义建构。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针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的推断是比较直接简单的,而且推断的结果受到文本的严格限制。为了深化他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还应初步培养学生解释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加工文本以及在文本观点间建立联系、综合信息、思考文本内涵的能力,为高年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年段学生应能超越句子和词语层面加工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要能利用自己的已有认知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审视和鉴赏,并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思考文本更深层、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在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解释并整合信息以及评价的能力。

  3.创新运用,解决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不能“纸上谈兵”,应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无缝对接,让学生把获得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经验在教学情境或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创新应用,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年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相关案例

  下面结合具体课例“镇江一日游规划”对高年段的阅读教学策略做具体阐述。

  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天安门广场》一课要求学生对平面图形成初步认识和“练习2”“写出你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一张示意图,要让老师很容易就能找到你的家”的学习,笔者开发了“走近平面图”“我的出行指向我做主”等出行指向类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出行路线图、方位,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甄别有关信息。“镇江一日游规划”是针对六年级学生设计的出行指向类非连续性文本。此课的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有用的语文读写素材。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出行指向类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大量非连续性文本信息中提取信息、关联比较、整合鉴赏等关键能力,学会用“高德地图”等软件规划一日游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笔者遵循情境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范式,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1.聚焦文本,创设情境。

  笔者先创设了五一假期一家三人到镇江一日游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分头做好一日游规划。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出行需要解决“规划出行路线”“选择吃饭地点”“确定游览地点”“明确加油地点”几个重要问题。据此,引导学生开展下一步的探究学习。

  2.深入情境,探究体验。

  学习活动中,笔者充分发挥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共享性、跨地域性等特点,让学生在网络上阅读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关注学生的自适应性学习体验。

  活动一:数据统计,确定软件。

  针对“从湖塘出发到镇江金山公园,你会用哪些办法确定出行路线”这一问题,学生提出了用纸质地图、向亲朋好友了解路线、用电子地图等方法。之后,我们利用尚学学习平台“检测”中的“选择题”控件作为选择出行路线的工具。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学生最终确定用“高德地图”APP完成任务,制订了湖塘至镇江的出行线路。

  活动二:甄别比较,制订路线。

  笔者设计了“任务单1”(如表3),组织各小组按顺序写出途中经过的任意三个路名(也可多写几个路名),填入任务单,并估算好到达时间。

  表3

  时间湖塘至镇江的路线7:00~()湖塘—()—()—

  ()—镇江金山公园设计原因在完成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如下问题:一是输入终点后,地图缩小时只显示起点和终点的名称,看不到具体的出行路名,不能完成任务单;二是不确定是否要用“导航”功能键。交流时,我们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起探讨。交流问题一时发现,只要把屏幕上的路线图放大,具体的路线名称就显现出来了。交流问题二时发现,制订路线时是不需要用“导航”功能键的,这是汽车行驶时需要用的功能键。我们制订路线时首先要确定出行方式,是自驾出行、公共交通出行,还是徒步出行。本次一日出行主要是自驾出行。其次确定出行的要求。“高德地图”APP中制订路线以“躲避拥堵”“距离最短”“时间最短”为标准,所以,有的学生以“时间最短”为标准,确定了“湖塘—S39江宜高速—G42沪蓉高速—G4011扬溧高速—金山公园”路线;有的以“距离最短”为标准,确定了“湖塘—312国道—338省道—运河路—中山西路—长江路—金山公园”路线……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按“去这里”便会有具体的路线显示,还可根据出行的要求、自己的意愿选择有关路线,从而掌握利用软件制订出行路线的方法。在这种学习条件下,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取信息的有效尝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活动三:根据要求,深入探究。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关联比较、整合推论、鉴别评价的能力,接下来笔者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设计了“任务单2”(如表4),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表4

  时间行程备注11:00~

  12:00吃饭地点

  选择理由(关键词)

  镇江特色饭菜(200~300元)12:20~

  15:50游览地点

  选择理由(关键词)

  历史文化

  古迹16:00加油地点

  给车加油16:00~

  17:30回家:镇江—湖塘为了完成“任务单2”中的任务,学生对“高德地图”APP中“搜周边”里的“吃”“住“行”“玩”“游”“购”等功能进行了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规划。他们根据功能确定出游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选择“吃饭地点”时就参考功能“吃”;选择“游览地点”时参考功能“游”;选择“加油地点”时参考功能“行”。一一建立对应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就正确了。接着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吃饭地点”“游览地点”“加油地点”中的一个任务进行协作探究。

  3.创新运用,解决问题。

  之后,让学生自己做裁判,选择有差异、有特色的两个小组进行交流,并最终确定理想的出游规划。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需要阅读大量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信息的关联比较,分析整合解决出行问题。

  上述探究学习过程充分利用网络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展开,学生通过自我组织执行学习计划,学会通过关联比较、整合推论、鉴别评价等方法处理大量信息,培养了观察、阅读、分析、表达等能力。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已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

  当然,在探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在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中,学生阅读信息、提取信息的速度还比较慢,有的小组因缺少根据已知条件关联信息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导致考虑问题的角度受到限制,思考不全面,这理应引起注意。

  不得不说,经过长期以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研究,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提取、整合推论、关联比较、鉴别评价等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还应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挖掘课堂教学的规律,优化和丰富教学策略,使其产生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 李伟平等.小学语文课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3]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编写组.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 卢丽.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