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学校管理 > > 浅谈"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突破

浅谈"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突破

  2020-07-06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摘要:"00后”大学生受家庭环境、中小学教育及网络新媒体等方面影响,在认知、情感、思维、应对方式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个性更加鲜明,自我意识更强等典型时代烙印。本文通过分析“0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式,积极探索针对研究对象、遵循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以加强对"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2018年以来全国各高校迎来大规模"00后”大一新生,他们在为大学带来新鲜活力与创造力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者带来责任、期待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与此同时,大学新生人格尚未健全,心智尚不成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相结合方式,以江南大学2018级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考察"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式的关系,探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0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00后”也称为干禧一代、两千后,指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新一代中国公民,泛指也包括出生在1998,1999年。他们出生于社会转型加速、改革深化、开放空前和信息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新媒体的体验者,也是多元社会文化和纷杂舆论报道的侵蚀者。因此,相于80后、90后,"0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认知、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继90后倍受质疑和争议的关注焦点"。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取江南大学2018级在读"00后”大学生1138名作为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84份,回收率95.25%。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结合"00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实际案例和谈心谈话总结,归纳出"00后”大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和明显心理问题如下:

  (一)自我意识更强,个例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0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新的环境,有了新的知识、新的目标,从而激发其对自身及自身与现实社会关系的更加深入的探究与思考。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从社会的自我意识向成熟的心理自我意识发展,常常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从而导致盲目从众;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从生理的自我意识向成熟的心理自我意识发展,从而形成“自我中心”型错误观念。研究表明,"00后”大学生的人际边界感比“90后”甚至"95后”更明显,个别认为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中心,遇事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进而变得自私自利,看不惯他人,不善与周围同学相处,人际冲突难以调解,与父母发生严重冲突也不肯屈服,

  (二)情绪更加丰富,自我调解独立性强自主性弱“00后”大学生表现在情绪上具有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和起伏性等特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情绪波动较大。一方面,"00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想要摆脱家庭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依照个人意愿行事,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另一方面,其自我调节的自主性较弱,自律性较差,不擅于控制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出现沉迷网络、小说等娱乐活动而荒废学业。从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显示,当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要集中在聊天交友、娱乐休闲、查阅资料及随意浏览等[2,学生情绪低落时行为方式优先选择听音乐、玩手机或睡觉,其次选择与他人沟通,自主性较差。

  (三)孤独感重,心境障碍学生增多

  "00后”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其思维方式、行为表征与价值观念都附带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他们喜欢在媒体平台隐匿抒发自己的观点、见解、不满与愤懑,在网络空间表达喜怒哀乐和独特个性,喜欢使用虚拟媒介作为交际工具畅所欲言。这些"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中小学期间父母少有陪伴,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对朋友缺少信任,导致烦恼压力少有人可倾诉,孤独感较强。相比90后,"00后”的物质追求明显下降,精神需求不断增加,人生追求相对模糊,存在更为明显的孤独感。调查显示,39.85%的"00后”认为自己在中小学期间遭受过重大挫折,部分同学出现心境障碍,最典型的即为抑郁,表现为从轻度的抑郁到极度的无助感、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反应迟缓、睡眠紊乱等,个别学生形成网络孤独。

  (四)竟争意识强烈,精神压力较大

  "00后”出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与时俱进、眼界开阔、创造欲强,往往不安于现状,其父母基本是70后和少数80后,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已有显著成效后。在被调查的"00后”大学生中,学生父亲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占比60.70%,母亲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占比53.75%,他们的文化水平相较"90后”学生父母更高,对教育更加关注,对孩子期许更高。不少"00后”学生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有着较强的成功欲和自尊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虚荣心,使得"00后”对外界认同的追求更加强烈,精神压力更大。相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初次感受到生存压力、学业压力,也承受着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煎熬。

  (五)价值取向多元,实用主义明显

  “0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再把个人价值放在某个固定的目标上,而是结合自身特点、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规划个人的发展路线。他们倾向于以“我”为核心进行判断,以“开心”为目标进行选择,集体主义观念弱化。“自己开心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00后”大学生的价值倾向,在实际表现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表现突出,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团学生会时,趋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实际效益的事项,而较少考虑对学校社会的影响。

  二、0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突破

  (一)发挥网络育人,完善教育途径教育教学平台应与时俱进,学生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开展。网络育人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教育途径,教育模式、语言体系、内容载体以及互动机制等都有待于新的探索。借助网络大数据,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热点、需求评估、风险预测等方面数据进行综合采集、动态观测与系统分析,精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传统课堂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吸引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带入感和有效性。

  (二)重视课程育人,改进教学方式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抓手,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探索适合"00后”大学新生的新生转型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分享式及情景模仿式教学可有效提高课程效果,通过加强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其次,第二课堂和各类相关活动也应考虑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竞技比赛活动、实地调研活动等,改进教学方式和反馈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课程育人体系。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源头相近、相互补充,应同样重视,达到协同育人。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毋庸置疑,但思想与品德修养及心理素养未与知识水平成正比。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的“十大育人体系"与“三全育人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促进科学管理,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校园氛围。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