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学校管理 > > 高等教育观照与反思———本质、价值与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观照与反思———本质、价值与人才培养

  2018-10-26   来源:培训机构管理软件 

  [摘要]回顾我国学界对高等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本质观并对教育本义进行追溯,高等教育应是对人的发展本性的顺守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以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和融合。在人才培养上,应贯彻素质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代更为迫切。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最为急缺的往往不是技术与资本,而是人才。2018年初以来,我国不同省市不断出台若干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当地,其目的在于通过人才招揽,支撑社会与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高级阶段,虽然具有其他教育阶段不同的形式、职能与任务,但其基本任务也正在于培养人才。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规模还是教育体系自身建设,都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果,给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最为基本的一个表现是:用人单位表示人才难求,但大学生就业却呈现困难境地。结构性的人才培养偏差已经形成,但问题原因很难归于社会与用人单位。作为培养单位,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是社会办学的基本导向,供求矛盾的解决寄望于需求方的改变或妥协在一个买方市场条件下,是不现实也是不正确的。那么,显见的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出现了问题,而如何认识、解决这些矛盾,改革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一些基本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应该秉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去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这应该是最为根本,也直接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放眼新世纪的全球竞争环境,以及中国实现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立足社会人才需求,着眼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观照与反思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对于人的发展诉求的顺守,是以“人”为中心,积极探求如何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也正在于服务于人的发展需求,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应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知行合一,强调道德素质培养和塑造,重视人的实践能力提升。

  一、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与人本思想下的反思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这一问题直接触及到高等教育的本质思考。相对于其他教育形式,高教教育承载的使命是什么?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时代不断变化,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不断推进,从属性说、动态性说以及文化本质说,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不断深入但认知却一直未曾统一。在中国特定国情与发展背景下,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反思高等教育本质,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认清高等教育使命,实现高等教育价值。

  本质认识是一切高等教育理论和行动的出发点[1]。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但从根本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时代特征与政策造就了两个基本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体制带有强烈的计划色彩,服务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体制则对应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两大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认识。即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看,结合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认识也不断发展。诸如动态演变说认为本质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高等教育本质因自身实践的动态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本质特征。文化本质说认为高等教育本质在于对文化的传承、创新、批判与选择;也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类通过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工具,高等教育本质在于传递高深学问、培育高级人才,抑或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等不同的认识。从今天的认识看,不同时代的高等教育使命不同。计划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更多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上层建筑的特性相对弱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重要来源的经济属性更为突出。高等教育不仅提供人力资源,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石。因此,在今天发展高等教育是发展生产力已经为更多人所接受,高教教育本质从上层建筑与政治工具的认识发展到社会发展与生产力的策源地,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是什么”问题认识的一次飞跃。

  那么,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否如上所述,实质作为一种“工具”承载了所谓的使命?21世纪需要怎样的教育?延伸至讨论对象,可演变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是怎样的”?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因此,高等教育本质应是其自身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是本然所在。因此需要我们跳出这一范畴,不再对教育的功能进行评判,回归教育主体——人,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2]。透视高等教育,高校是人的集合,不论是受教者还是施教者,人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高等教育的存在与其他事物现象的存在一样,都有其自身价值所在,学生为何在中等教育阶段后选择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EDUCATION”本意为“引出、唤醒”,是以人为起点,对于人的发展本性的顺守,并借助于教育体系实现这一目标。虽然高等教育与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我们认为,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初、中级教育是人的发展基本要求,是基础;而高等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提高和完善。而在这一过程 ,诸如学科建设、科研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更多应服务于这一本质诉求,相辅相成。伴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以及技术、市场的变化,需要在教学、课程、科研等其他方面同步发展,以提高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本质的能力。

  二、“人的发展”本质观下高等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

  追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价值观取向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迁。事实上,对于价值的认识,也即对其作用的认识[3]。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作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还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是服务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还是服务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这无疑都是一种工具取向的认识[4],是站在外部看教育,将高等教育视为工具的一种观念。透过表象,我们深入高等教育本身,站在教育的本体——“人”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可能更有利我们理性看待高等教育的价值。

  回顾与观照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与计划经济时代相异的不同特征。从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特征看,重技术轻人文,重理轻文。高等教育正如企业,是在“投资”和“生产”人力,只不过不同高校的资源不同、技术有差异,“产品”质量、等级有高有低而已[5]。高等教育的日渐西化、功利化以及实用主义泛化,影响着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理性选择。近年中,越来越多的高校追求的是规模、排名、成果与学科建设指标等量的增长与扩张;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论文、获奖、项目以及拿到多少经费,以换取相应的名或利。而广大学生在专业上更多地选择金融学、工程学等所谓热门专业,数、理、化以及文科的哲、史、文学日益被冷落,功利化、技术化、教养弱化、人文素养差等成为当代学生的标签。因此,我们更多注意到,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更多地成为一种工具,一种国家、社会及其高校本身和师生个体或为发展、或为变革乃至获取利益的工具,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本质诉求理性则被漠视甚至忽略[6]。

  前文述及, “人的发展本性的顺守与促进”更应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本质诉求,工具理性思维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则必然偏离这一方向。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包括所谓职业能力、专业素养,也包括对善的追求,道德的提高,是人在德、智、美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不单纯是一个精致主义者,不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交换主义者。当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非对立,更不是否定[7]。二者应是辩证的统一体,以人的发展作为本质要求,工具取向更应以价值理性为纲,是支持人的发展属性实现的基础。在这一思想上,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停留在知识的传输与能力的训练,内在的人格与品质、美与善的认知沉淀同样重要。这一点,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已经深有体会。用人单位对于人的需求,从来不是简单停留在具有一定职业能力。事实上,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与锻炼不断发展,但内在的道德、品质等深藏于个人深处的价值却更为他们所重视。因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必须在高等教育中相结合,实现对人的发展这本质诉求的全面提高。

  对于广大高校而言,高等教育价值的认识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最终培养的人才是怎样的人,是精致的私己利益追求者还是胸怀天下、为国奉献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取决于不同价值观下的“种瓜”还是“种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似乎已经与正确高等教育价值偏离,人的发展成为单纯能力、知识的提高和丰富,忽视道德、品质与人文关怀的塑造而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谈。事实上,不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企业,在对于人的需求上,绝不仅是需要一个完成任务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工具掌握在谁的手中以及为谁所用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关系民族大运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的发展”本质观下,我国高等教育亟需价值理性的回归,转变单纯的工具导向认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再审视

  在解决了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问题之后,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则显得必要而又迫切。尤其是在全球政治、经济以及国内市场环境与人文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当前,亟需理念转型,把人才培养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切实贯彻于高等教育的实践中。

  工具理性取向下的高等教育导致人才培养忽视了人的发展属性,高等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仅表现在服务于国家、社会或者是个人的利益需求上。即使这种需求同样存在长期与短期、全局与部门、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工具理性下的人才培养弊端已然呈现。一些教育专家提及的精致主义人才、唯利是图的交换主义者,多少以出国、考上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为目标的优秀人才为我们所培养,或者说我们甚至有意或无意在鼓励、提倡甚至推动着这种倾向[8]。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坚守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什么?我们教育的学生应该是怎样的人?历史与现实中,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创新创业者给了我们答案。我们对于他们的衡量,绝不简单是看到了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上的贡献与成果,更多的是蕴含于他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精神、思想与品质[9]。而这是任何所谓的成果无法比拟的。

  依此而论,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是应该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导向,把人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教育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坚持人的发展应是一个高尚的、有道德与品质的人。在此基础上,传输知识与提高能力,授之以渔,相依并重。这一导向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同样通过言传身教与必要的教育手段,实现更高、更深层次的品质与道德教育[10]。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更应把好这最后一关,输出合格的人才。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导向不仅是在相关专业的教育上,也体现在道德、品质等内在素质的培养上。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知识的融合与消化,并进一步提高能力,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在素养的培养上,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政治思想品德课理论固然需要。课堂之外的实践课同样需要,虽然过去的“上山下乡”已经不合时宜,但在新时代下,探寻新的实践教育方式与手段,实现对人思想与认识的升华,更应是这个时代我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使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四、思行合一,实现高等教育价值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存在以及发展的价值理性不断回归,人的发展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诉求。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思行合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思,内在于心,培养对象的内在素质与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应该是一个高层次人才至为根本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人才根本;行,形化于外,是培养对象的外在能力表现,对于社会企事业部门等用人单位来说,外在的能力似乎更受关注,于培养对象个体而言,这种能力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现实中立足于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根本,而于国家而言,这种能力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是现实的生产力体现。思想道德重要,源于根本,根正为本;实践能力重要,因之为才,无之则往往陷于空谈之弊。二者合一,互补共生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存在价值的体现。

  观照与反思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亟需在价值理性回归的指引下重塑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以思行合一为导向,强化二者统一,而非片面强调职业能力导向,也非空谈思想道德至上。以当前我国新时代国家建设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内容,务实、强化课外实践教学,以真正推进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科专业能力培养,是当前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和付诸于行的行为选择。

  在具体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一是要转变认识,强化导向。工具理性固然重要,但单纯的工具性价值认识与社会主义建设导向需要统一,需要价值理性的融合,需要塑造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本质诉求认知。在办学导向上,学科建设是高校追求的目标,论文、项目以及奖项是提升高校声誉与层次的显性目标,但更为重要的导向应是人的发展这一导向,以人为本也即以生为本,将不同目标融合,统一于学生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之下,规划设计学校制度规章,以正确、积极的导向引领教育教学实践。二是付诸行动,强化改革。教育与教学实践服务于培养目标,当前高等教育任何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能力唯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应该成为所有高等教育从业者的追求。应不断改革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上,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外实践形式的改革应是核心。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回归课堂,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课外实践教学形式改革使学生脚踏实地从事实践活动,务实弃虚,面向社会提高合作水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是立德树人,提升人才思想素质。立足新时期学生的个体特征,创新和改革教育方式,融合国、家、社会与发展等不同的价值理念,强化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