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体制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

体制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

  2017-08-08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一直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导向。在国家这些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了一些重点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全新国策,不仅仅是依靠几所重点大学集中突破,而是要求每一所高校都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从而打破了重点工程的壁垒。一流大学培养一流高素质创新人才,更需要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大学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将体现在其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上。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体制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一直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导向。新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始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点大学政策。1954 年10 月,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高等教育部印发《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该决议明确提出,确立国家重点大学的条件和原则以及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至1964 年,全国共确立了68 所重点院校,同年颁布了《关于全国重点高校专业设置及发展规模的意见(草稿)》《关于全国重点高等院校暂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等规章办法,从此全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格局建立完成。

  “文革”结束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重点大学建设工作得以恢复。1977 年7 月29 日,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在邓小平思想的推动下,国家重点大学建设重新走上正轨,至1981 年我国重点大学数量达到98 所。“七五”“八五”期间,国家又将清华、北大等11 所大学列入了“重中之重”高水平建设项目。在这期间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显著提升了一批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为此后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五”期间,国家启动了高等教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大学“211 工程”和“985”工程,大大加快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采取国家、部委、地方和高等学校共筹资金的方式,以重点大学为依托,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和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力争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高水平大学,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截至2009 年,全国共有112 所院校入选“211 工程”,分布在全国31 个省市区,其中39 所院校列入“985 工程”。

  在这些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了一些重点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但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和教育界人士也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从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地位与影响来看,国内的高水平大学多是以政府兴办为主导,国家教育政策为导向,国家、部委和地方资源投入程度直接影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进程。也就是说只有跻身“211 工程”的大学,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广泛的社会认知度,从而得以迅速改善办学条件,发展重点学科,构建起更高的平台,吸引和引进更好的生源与师资,“985工程”大学更是如鱼得水,平步青云。但是,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非“211 工程”大学来讲,受到这项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的巨大冲击,在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招生和就业等方面困难重重,学校的发展步履维艰[1]。

  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竞争,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减小东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差距,2015 年10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全新国策,不仅仅是依靠几所重点大学集中突破,而是要求每一所高校都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从而打破了重点工程的壁垒。所有高校都增强了活力,获得了自主权,在这一创新政策的指引下,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人才体制创新

  高层次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奠基者和实践者,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成分,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坚实载体,是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高水平大学和高层次人才是鱼水关系,高水平大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和硬件支撑,是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沃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这两者互为基础、互利共生,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所谓的高层次人才,是指那些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具有活跃的研究思想和先进的创新能力,能够把握某一学科和领域的前沿,洞悉这一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获得了国内和国际同行公认的创新成就的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创新能力强,自我价值感优越,需求更高层次的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更高程度的自主科研与硬件支撑,想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成功留住这些人才,是每一所高水平大学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一流大学的整体水平直接由教学实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所体现。实现这三大职能的基本根基就是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一流学科群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知识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因此,一流学科群的建立,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凝练学科方向,精选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和硬件支撑,而且要提高人才队伍水平,建设和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伯克利加州大学原校长田长霖在演讲时说过一段话:伯克利加州大学之所以会发展成为一所国际一流大学,最主要是有劳伦斯。他当时要制造分裂原子的分裂器,耶鲁大学将他拒之门外,我们赶快将他请过来,这一下,我们学校就拿到了几十个诺贝尔奖。这充分说明了世界顶尖人才在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作用。

  一流大学培养一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更需要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大学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将体现在其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上。21 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当今世界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核心就是高层人创新型人才的比拼,也正因为如此,国家亟需一批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向科技的金字塔尖不断攀登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一所高水平大学,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才能拥有一流的学科,进行一流的科研和教学,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进而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2]。

  高水平大学在经济社会中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突出优势。只有不断保持人才体制创新和社会需求发展步调一致,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将高层次人才深深植入到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沃土中,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保持自身健康活力,才能牢牢把握住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随着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人才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争取到更好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从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3]。

  三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评价体制创新

  2014 年11 月21 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相关媒体认为,从已经公布的一系列政策导向来看,评价体制的创新,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体制变革的基石。

  改革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评价体制,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要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和民间参与机制,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引导大学进入到一个科学有序竞争,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迄今,我国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已进入到一个攻坚阶段也是发展的瓶颈期,亟需创新评价体制。高水平大学的衡量标准首先体现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其次是创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再次是高效的社会服务和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为了科学有效地监督大学的办学质量,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持高水平大学的创新活力,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质量评价体制。

  总之,体制创新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中之重,当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总结国内外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开拓创新,不断给高水平大学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才能持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逐步实现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