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8-11-19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摘要: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消费、媒介认知理解、媒介制作应用等方面正显现出媒介素养方面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利用媒介的动力不足、分辨能力较弱、过度依赖、娱乐化、功利性突出、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如何引导他们了解、使用、制作媒介,需要学校、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的净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方能有所成效。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网络电视及手机媒体等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甚至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当代大学生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他们的媒介素养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特别是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虽然在媒介接触消费、媒介认知理解、媒介制作应用等方面正显现出媒介素养方面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强、使用不当以及法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薄弱等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欠缺。因此,如何对新闻专业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是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在校本科学生,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本次调查共设有30个问题,内容主要有你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接触较多的媒体、使用微博微信等的频率、接触媒介的目的、会对信息辨析吗、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引导运用媒介吗等。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

  一、新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媒体素养”一词最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英文中“medialiteracy”的意义为“读写能力”,即“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国内学者也对媒介素养做出了解释,北京广播学院张开在《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一文中认为: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1]。

  (一)利用媒介学习的动力不足

  调查中可知,新闻专业的学生接触媒介大多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他们不从专业角度解读信息,而是采用浏览式和跳跃式的阅读方式,了解大致内容,难以构建扎实的新闻学知识结构,达不到利用媒介所应达到的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在媒介内容的选择上对新闻娱乐类消息关注度较高。可见重娱乐、轻专业知识的主动获取的现象明显。

  (二)对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弱

  在接受信息方面,他们大多仅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对信息背景进行深入了解的自觉意识。目前的媒介环境,信息庞杂,真伪难辨,不良信息充斥其中,这就为大学生对信息的分辨、筛选利用增加了难度。如在媒介传播的信息真实性问卷中,只有18.35%的学生选

  择进行过主动筛选,而有58.25%的学生表示会辨析,但不会深究。由于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近年来,大学生受骗,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2]。

  (三)对媒介过度依赖

  新媒介的出现给大学生获取资讯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吸引着大学生,他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新媒介上,网络游戏、QQ聊天、微博、微信、手机短信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对学校课堂教学、课后辅导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调查问卷中有38.7%的学生表示若24小时不让其接触新媒体,还勉强适应;有53.4%的学生表示若一周内不让其接触新媒体,他们会感觉完全不能适应。

  (四)休闲娱乐现象严重

  不少学生热衷明星八卦,纯娱乐性节目,如各种搞笑类的脱口秀,海外及港台的电视剧等。娱乐和消遣成了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方式。

  (五)功利性目的突出

  目前考级、考证、考研、社会实践等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及就业的压力,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短视行为,使他们缺乏提高专业素养的长远目标和对自身发展的远期规划。如在对信息的选择调查中发现,学生首选实用类信息,如英语及各种证书考试信息、找工作、完成作业或撰写毕业论文的信息等。

  (六)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新闻专业开设了“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学生对新闻法规的知识有所了解,但部分学生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薄弱,在使用媒介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范行为,如网络造谣、复制粘贴网络文章等。

  二、提升新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专业大学生接受媒介能力增强,运用媒介的范围广,如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媒介,制作媒介,进而提升媒介素养,需要学校、大学生自身及社会环境的净化等诸多因素,方能取得成效。

  (一)学校应成为新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该根据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导入,使之走进课堂。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上,要建立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并根据新闻专业的课程要求编写或选择合适的媒介素养教材。同时还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通过邀请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举办各种形式的媒介知识讲座及交流活动;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让他们系统了解媒介、接触媒介、辨析媒介、制作媒介。

  2.发挥专业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高校教师是知识的引领者,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应该担负起引导学生拓宽专业素养的重任,但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意识指导媒介素养的实践”时,43.5%学生选择引导,31.6%的学生选择基本不引导,4.3%的学生选择从不引导。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给予具体的指导,一、二年级重点指导他们如何了解及辨析媒介,使之理性使用媒介,消除对媒介的过度依赖;三、四年级则指导他们运用已具备的新闻学知识制作媒介,加强实践训练,强化能力培养。

  (二)加强学生自身建设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

  原动力

  要提高媒介素养,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动力源。

  1.完善自我,摒弃功利。新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他们主动性与自觉性发挥的程度。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教育,增强媒介素养意识,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不断通过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提高自身的信息选择能力及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消除短视与功利,注重专业素养及长远发展,形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才能实现媒介素养的提升。

  2.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把媒介素养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训练与实践,新闻专业学生对媒介及信息的理解与掌握,以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都需要实践。一方面,可以参与学校的媒介活动,如校园广播站、新闻录播、网站、社团等,熟练掌握传播媒介信息所需的技巧,具备理性的媒介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走出去,到大众媒体中身临其境,了解新闻制作的步骤及流程,提升对媒介的感知能力、运用能力、操作能力[3]。

  (三)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

  1.完善法规,净化环境。目前,在海量信息充斥媒体的情况下,信息的甄别尤为重要。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杜绝谣言及虚假信息的传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为他们媒介素养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4]。

  2.媒体参与,营造氛围。新闻专业大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为新闻媒体的作用巨大。各类媒体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开辟专栏,举办讲座、知识竞赛等;也可以专题、典型案例的评析向大学生传授如何有效识别媒介信息;还可提供实习实训场地,让他们参与到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中,从而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与制作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是熟练掌握获得、过滤、分析、使用信息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学生的自律,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都与对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息息相关。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