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危害及预防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表现、危害及预防

  2018-03-27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幼儿园教育环境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幼儿性别认知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在墙面装饰、幼儿生活用品及玩教具投放、活动区设计、幼儿读物四个方面存在大量性别刻板印象现象,导致女童的成就动机降低,男童的评价焦虑加剧,且在儿童发展中埋下了性别不平等的隐患。要预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幼儿园阶段不宜过早强调性别教育,幼儿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幼儿园应将性别平等列入幼儿读物筛选标准,政府应以行政手段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制度化。

  [关键词] 幼儿园 教育环境创设性别 刻板印象 性别平等

  学龄前期是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分别为:性别认同期(3-4 岁),性别稳定期(4-5岁)及性别恒常期(5-6 岁),这三个阶段恰好分别对应幼儿园的三个年级[1]。因此,儿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接触的性别现象不但会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性别认知,也会形成相应的性别刻板印象。

  幼儿园教育环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体现着主流文化价值观。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性别表现直接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规范。联合国1989 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性别平等列为基本内容之一。2011 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再次将平等发展列为中国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纲要》要求,要“消除对女童的歧视,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全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一)幼儿园墙面装饰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室内墙饰常包含以下人物形象:医院的男医生和女护士、水池边穿围裙、戴头巾、提醒小朋友“勤洗手、讲卫生”的幼儿园阿姨,蓝色的喜羊羊、粉红色的美羊羊(卡通人物),等等。从墙面装饰的人物形象上看,男医生、女护士这一组墙饰形象体现出幼儿教师对于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即护士这一职业理应由女性承担,因为女性通常是安静、耐心、善于照顾他人的,而医生这一职业则应由男性承担。此外,以洗手池边的幼儿园阿姨形象为例,幼儿园墙饰中的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装扮也体现出性别刻板印象。据观察,女性角色的衣着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种是穿围裙、戴头巾的家庭服务员形象,这类女性形象主要出现在家庭或其他类似家庭的场景中,例如妈妈、奶奶、外婆、保育阿姨等;第二种是穿裙子、扎辫子的职业女性形象,例如教师、收银员、清洁工等。相对的,幼儿园墙饰中

  出现的男性角色衣着特征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身着休闲运动服的居家或户外的男性角色,这类男性角色虽然也常出现在家庭场景中,但他们与家庭场景中的女性角色不同,没有穿戴暗示其家务劳动特征的围裙或头巾,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教师心中男性可以免于承担家务责任的性别刻板印象。第二类则是穿衬衫、西装或工作服、戴眼镜的职业男性形象,这类男性形象相比职业女性的衣着体现出更强的职业性和更高的专业化程度,例如男性警察、男性工程师、男医生、男消防员、男航天员、男性科学家、男教授等等。

  从墙面装饰的色彩搭配上看,通常幼儿园墙面装饰色彩较为丰富,但针对特定性别的色彩使用比较固化和单一,体现出幼儿教师对于蓝色、粉色等色彩的性别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形象的衣着通常为蓝色、白色、灰色,而女性形象多为品红、粉红、鹅黄等更加柔媚娇嫩的色彩。

  (二)幼儿日常用品及玩教具投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一般情况下,幼儿园会为儿童配备杯子、牙刷、毛巾、被子、围裙、手帕等日用品。幼儿园的儿童日用品大多由园方统一采购,为了将男女儿童的生活用品区别开来,园方在为男性儿童选购物品时常常选择蓝色、绿色和格子图案,而在为女性儿童选择物品时更倾向于粉色、浅紫色和花朵图案。通过不同颜色将男女幼儿的生活用品做出区分,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师的管理,同时也使小朋友更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物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区分也再次强化了儿童“男女有别”的性别意识,以及“男生是蓝色的”、“女生是粉色的”这种对于色彩的性别刻板印象。其实,能够有效将小朋友的生活用品区分开的方法很多,比如让每位小朋友用彩笔在自己的杯子上涂鸦,画出独一无二的色彩和图案;或者用彩色贴纸在牙刷把上做出各种不同的标记,等等。

  在幼儿园的玩教具投放中,一般由园方统一购置的室内玩教具包括乐高积木、电子积木、拼图等,大型室外玩具包括滑梯、绳梯、跷跷板、秋千等,这些玩具同样适合男孩和女孩玩耍。然而,在室内的表演活动区投放的自制玩教具中,往往提供给女孩穿戴的草裙、纱巾、毛绒饰物数量较多,而为男孩准备的表演道具和饰品相对较少,亦即男童较少被打扮,这可能导致男孩参与表演游戏的积极性降低。

  幼儿园在采购幼儿用品、配置儿童玩教具、开展儿童游戏时,应更多强调“个体的不同”而非“男女的不同”,因“材”施教而不要因“性”施教,儿童的性别意识才会朝着更加健康、平等、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

  (三)幼儿园活动区设置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幼儿园的活动区设计通常分为单独的男孩活动区、女孩活动区以及男女混合活动区。男女混合活动区一般包括建构区(如电子积木)、手工区(如纸杯乐翻天)、美术区(如水墨工作坊)等等。男孩活动区通常会设置“丛林激战”等体育类游戏,这些体育游戏主要以锻炼儿童的大肌肉群为

  主,需要儿童进行大量奔跑、跳跃、攀爬、击打等动作,能够增强幼儿肌肉的力量,促进幼儿身体动作技能的发展。而女孩活动区往往设置“公主梦想秀”之类以锻炼小肌肉群和发展精细化动作为主的游戏,包括“美甲屋”(选择喜欢的美甲贴纸,裁剪成指甲盖适宜大小,粘贴在指甲上)、“串项链”(选择一盘喜欢的珠子,将珠子穿在线上,做成美丽的项链)、“芭比娃娃换装”(给芭比娃娃换上漂亮的服饰和配饰)等游戏项目。

  游戏中的角色外部形象和角色语言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在影响力,而游戏体验则是儿童性别角色意识内化的基础。[2]因此,这种将男、女儿童分开的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强化了“男孩子就应该是活泼、好动、有力量的,而女孩子应该是文静、细心、爱漂亮的”这种刻板的性别文化建构。实际上,对幼儿园阶段的男、女儿童来说,锻炼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是同等重要的。适当地让女孩做一些传统意义上“男孩才玩的游戏”,同时让男孩也体验传统意义上“女孩玩的游戏”,他们的力量、精细度、控制力、协调性才能全面发展,并且在这种“交换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对于性别和游戏的认识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幼儿读物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幼儿园为儿童准备的读物一般包括中外儿童绘本、童话书和幼儿教材等。以某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幼儿画册》为例(下文简称《幼儿画册》),《幼儿画册》分为大、中、小班,每个班别6 册,共计18 册,教材结构清晰,图片丰富,文字简明,内容包括故事、诗歌、看图说话、涂鸦等。

  通过对中班使用的6 册《幼儿画册》课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32 篇课文中,出现了261 个人物或动物形象。其中,有男性形象131 个,女性形象116 个,未提及性别的形象14 个。由男性形象作为主角的课文有18 篇,约占56%,以女性形象作为主角的课文有3 篇,约占10%,未明确提及主角性别的课文有11 篇,约占34%。

  课文主角是一篇课文的核心人物,课文中女性主角的缺失容易导致女性在儿童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降低,以至于提起英雄、伟人、偶像等重要人物形象时,儿童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除此以外,儿童读物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性别角色定式:男性往往表现出主动性和控制性,而女性则表现得较为被动,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

  (一)降低女童的成就动机

  在当下的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往往对男女幼儿抱有不同的性别期待,导致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下意识地强调性别分类,将一些幼儿活动与特定性别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儿童会认为某些特定的活动、游戏(例如丛林激

  战、探险游戏等)只适合男孩,而某些游戏(如过家家、穿珠等)只适合女孩,从而导致男女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中只参与和自身生理性别相符合的活动。

  对于女童来说,幼儿园教育环境对“文静”、“听话”、“乖巧”等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可能降低她们的成就动机。相对于幼儿园组织男童进行的游戏活动而言,幼儿园中女童的游戏活动具有更小的危险性、攻击性和竞争性。在一些幼儿教材和故事书中,男童的个人行为包括寻找、探险、冒险、驱赶、自救等等危险系数较高的活动,而女童的个人行为则主要包括追寻、哭泣、玩耍等相对安全的活动。这些故事情节为引导男童的生活提供了范本,而对于女童来说,这种公共叙事形式则降低了她们冒险、竞争的意愿以及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

  幼儿园教材出现的人物中,不仅男女先赋角色的数量有所差异,自致角色的种类同样差距明显。男性形象在自致角色中出现了运动员、科学家、军人、教授等等在女性形象中未出现或较少出现的角色类型。相比之下,幼儿园教材中女性形象的自致角色大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默认的“女性职业”,如售货员、居委会办公人员、教师、保姆等,而这类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体现出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从长远来说,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童潜力的发挥、活动能力的发展甚至未来的职业前景都较为不利。

  (二)造成男童的评价焦虑

  除了降低女童的成就动机,幼儿园教育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会造成男童的焦虑心理。作为一种不良情绪体验,评价焦虑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儿童,尤其是男性幼儿来说,教师对其能力的评价是引发其焦虑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教材和幼儿读物中塑造的男童的性格特征大多是机智的、勇敢的、活泼的,这些性别塑造会对男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一些优秀的性别特质会对男童产生激励,使其变得善良、乐观、勇敢,然而,过度强调某些性别特质会导致性别刻板印象,在不经意间给男童造成心理压力。例如,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往往对男性幼儿的体力、勇气、积极性等方面有着相对更高的预期,一些性格较为内向、害羞、被动的男童往往会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压力。

  3-6 岁的儿童正处于体格、心理和精神状态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此阶段,儿童在幼儿园中与玩伴、教师的互动逐渐增多,儿童的社交能力对其将来的学校适应、自我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得到教师较高评价的儿童会更自信,而有评价焦虑的儿童容易出现抗拒幼儿园、拒绝与老师、小朋友互动的倾向,严重者甚至会发展出心理问题。[3]

  (三)埋下性别不平等隐患

  性别不平等为性别刻板印象的发生提供了土壤,而性别刻板印象又反过来加剧了社会上的男女性别的不平等现象。

  对还处于性别恒常期的幼儿来说,性别认知还比较模糊,而性别刻板印象则会强化性别不平等观念,对其日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分析幼儿园教材和儿童读物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可以发现,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男性形象展开,且人物形象的塑造根据男女性别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对于男性人物来说,教材和读物侧重于强调其社会角色,而对于女性人物形象,则侧重于强调其家庭角色。总体来说,男性承担的工作更为重要,责任更加重大,性格也更主动;相比之下,女性从事的工作主要以辅助为主,在社会地位上处于从属状态,性格也更被动。因此,阅读这些故事书的女性幼儿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更大。

  就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过程来说,性别刻板印象主要存在于教师本身,当下大多数幼儿教师缺乏社会性别意识,脑海中的性别观念仍然刻板、保守。这导致教师在游戏活动和课堂教学中无意之间给予男童和女童不平等的互动机会;在课堂反馈时对男童和女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男童和女童的要求不一致,等等。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说,幼儿园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对女性的歧视和压制,降低了女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几率;从男性角度考虑,男生面对更高社会期待的同时也承担了更多压力,失去了很多自由选择和表达的机会。总而言之,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在影响幼儿性别意识形成方面的作用在现阶段被轻视了,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园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将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平等、自由地发挥潜能,避免由于教育环境中潜藏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儿童的人格发展受到局限。[4]

  三、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性别刻板印象的预防

  (一)幼儿园阶段不宜过早开展性别教育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文化构成,与生理性别(sex)不同,主要指社会文化建构下的性别角色认定。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历史阶段性和社会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对其将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的发展方向及所能达到的高度。

  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不光来源于幼儿园,更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其中,父母及幼儿教师的性别教育对于儿童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典型“淑女”和“男子汉”,经常过度教育孩子:男孩应该如何像个男孩,女孩应该如何像个女孩。诚然,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孩子从小养成,但过早对幼儿施加性别角色的约束,并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

  儿童一方面从父母、幼儿教师和文化传媒直接习得性别角色,另一方面,也会从生活中观察、模仿而形成特定的性别角色习惯。因此,成年人在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不仅要求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性别意识,明白许多与性别角

  色相联系的特征并不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而是受文化环境影响的,并且还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进行教育。

  对处于婴幼儿阶段的儿童来说,成人应尽量忽略其性别差异,无需用特定的性别角色束缚他们。对于婴幼儿的性别教育,重点在于让儿童明白男、女分别具备不同的外形特征,帮助男宝宝和女宝宝养成各自去不同洗手间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增强幼儿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

  幼儿园在墙面装饰、幼儿日常用品及玩教具投放、幼儿园活动区设置方面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幼儿教师对儿童教材和读物中隐含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缺乏敏感性,这说明我国的幼儿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亟待加强。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幼儿师范院校应尽快开设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性别教育课程纳入了大学教育范畴,以全面提高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少数高校已率先开设了性别教育课,然而,针对师范类学生开设性别教育课程的学校还很少。因此,通过教育行政手段,在师范院校全面开设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提高全体教师乃至全体公民的性别平等意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其次,在职幼师的职后培训中加入性别平等内容。当下一些幼儿园或儿童教育机构的在职教师即使在学期间学习过性别教育课程,也未具备足够的性别平等意识。因此,在幼师的职后培训中,应引入先进的、多元的性别教育理念,鼓励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幼儿园环境、儿童心理发展和师幼互动中存在的性别观念,改善幼儿教师的性别不平等意识,帮助幼儿教师引导儿童形成健康、开放、包容的性别观念。

  (三)将体现性别平等纳入幼儿园读物筛选的指标

  目前,幼儿园中的儿童故事书和儿童绘本大多由园方自行挑选采购。由于幼儿园管理人员及幼儿园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薄弱,对故事书中具有性别歧视的内容视而不见,对幼儿的性别发展造成潜在不良影响。此外,由于全国各地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参差不齐,园方没有儿童读物选购的统一标准,无法保证各地幼儿都能阅读到健康、优质的读物。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儿童读物审定工作的管理,为幼儿故事书的选择制定一系列包含倡导性别平等在内的择书标准。

  幼儿园在选购儿童读物时,要变“性别无意识”为“性别有意识”,杜绝性别刻板印象等儿童读物中蕴含的不良心理因素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反思自身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并在师幼互动中尽量避免将性别刻板印象传递给儿童。

  举一个例子,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主角分别是一大一小两只兔子,两只兔子在故事中用各种方式表达了

  对彼此的爱意。女性常常给人以温柔、擅于表达爱意的性别印象,因此,出于惯性思维,不少幼儿教师会将故事中的大兔子解释成兔妈妈,将小兔子描述为兔女儿,这就是将故事角色性别刻板化的案例。其实,在此绘本中,插画师安妮塔·婕朗并没有为一大一小两只兔子赋予任何明显的性别特征,这两只兔子也可以被理解为兔子爸爸和兔儿子、兔子爸爸和兔女儿等等。因此,在为儿童读绘本、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尽量避免让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到儿童,在发现儿童读物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时,适时向幼儿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引导。

  (四)以行政手段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制度化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体现着文化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同样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数千年来,国民的性别观念已经有了巨大进步,但封建文化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仍然存在,阻碍着当代社会男女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正在颠覆性别二元论的传统认知,例如,Facebook 用户注册资料的性别选项中,就提供了56 种不同的性别角色供用户选择。因此,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已无法正确反映当代社会变化中的性别事实。

  进一步推行性别平等,要求政府、组织和机构在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充分考虑到社会性别对男女两性产生的不同影响,逐步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目标。幼儿教师对两性平等的认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改善社会环境,消除幼儿教师工作环境中隐藏的性别歧视,使性别平等制度化,对于提高幼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都是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女性得以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在当前社会中,有相当多的女性选择在婚后与男性一样继续工作。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模糊了社会职业的性别界限,许多在传统社会中由男性承担的工作现在由男女两性共同承担。此外,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庞大,无论男童还是女童,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父母会对男孩和女孩抱有同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并尽力给予他们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相比传统社会,女性在当代社会中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她们扮演着更多重要角色,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女性在当代社会的成功,不但改写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同时也增强了女性自身的性别认同。因此,性别平等的制度化趋势是必然的,以行政手段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制度化发展,将有益于两性和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出要求:创设有助于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等等[5]。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平等的性别观念为塑造健康的儿童成长环境、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绝不是一种随意堆砌的环境,而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着眼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适宜的”教育条件的总和。幼儿园墙面装饰、生活用品及玩教具投放、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和幼儿读物中隐藏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应注意避免过多灌输成年人的性别刻板印象,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开放、多元、健康、富于变化的教育环境。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