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学校管理 > > 致力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

致力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

  2019-10-21   来源:培训机构管理系统 

  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实施“校企合作促进计划”和“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工程",优化产教融合育人载休,拓展产教融合育人视域,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加强产教融合育人理论和应用研究,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就当前阶段而言,我国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仍存在着较大隔国,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然存在规范度不高、层级度不深、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同频共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实践。

  一、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推动一个转变

  职业教育以教育职业(教学门类)形式进行,建立在职业科学与教育科学两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职业教育要以职业领域中职业活动特有的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为前提。职业教育的参照科学,不应当是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或管理科学领域里的“专业科学",而应当是一种将涉及职业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

  “所有的认识”集成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这就是生成性的职业教育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融合的科学-“职业科学”。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至少具有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学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应该是职业教育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彼此融合、互促互进。在新的发展阶段,就要通过产教双方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全方位对接,实现职业教育全方位、高水平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在面上,需要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在点上,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在培养培训方面,需要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育训结合,培养出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建立一个机制

  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强调“注重技术教育”务求学用一致”,更多地体现为追求工具价值,即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职业教育较多地向推动社会公平、改善民生、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拓展。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提出,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能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而是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坚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打造一个共同体

  一是完善产教命运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宏观层面,应加强学校理事会建设,深化职教集团治理改革,聚焦职业教育核心职能,进一步调整优化成员结构,完善议事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开放包容的办学格局。中观层面,要进一步强化学校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将多元合作共治的办学格局下移至二级学院,乃至专业集群。推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

  “产业学院”建设,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推动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校企合作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合作到融合。促进一流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设施、设备、管理等多元要素参与学校办学。微观层面,打破行政条块分割体制,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产、教、研、创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创新实验班等微观教学组织,建立多元、多维、多层校企协同治理体系,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效率,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共融的互动良好运行生态。

  二是把握产教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其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完善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追求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理念。一方面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镶嵌在教育教学各个系统模块中,制订以工匠精神为文化先导与育人内核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质量提升、品牌打造、文化涵养培育有机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尊重与推崇职业精神,提倡与坚持规范操守的职业文化,用工匠精神指引学生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落实人才培养的企业需求指向与社会化取向,努力培育学生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大力培养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三是实现产教命运共同体的提档升级。深化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是职业教育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最佳探索。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要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提档升级。一是在培养规格上提档升级。在培养结构上不仅仅局限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应加快实施本科层次、探索开展研究生层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比较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规格体系,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二是在培养视域上提档升级。要在构建命运共同体视角中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大力推广依托职教集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吸纳国际职业教育组织、职业院校、企业、社区等进入职教共同体,搭建利益相关者长效稳定的合作平台,推进国际学徒合作培养。三是在培养方式上提档升级。推广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建设实训体系,建立“双导师”团队,构建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创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当前现代学徒制建设中遇到的现实与瓶颈问题,提升现代学徒制实施成效。四是在培养标准上的提档升级。总结现有学徒制培养经验,进一步完善企业资质标准、现代学徒培养培训标准、专业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资格认定标准等,提升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科学化水平。

  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精准发力三大领域

  近期,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职业教育被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就要主动对接和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助益精准扶贫落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这三大领域,积极采取有效的行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一是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熟的产业链、政府税收优惠等因素,中国制造以价格优势逐步占领国际市场。但是随着税收优惠的结束、环保标准的提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在目前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与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新需求相比,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产教命运共同体发力的重点是要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职业院校要坚持脱虚向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坚持就业创业,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力学笃行,以知识实际应用为导向,着力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二是助益精准扶贫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尤其是要加强对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培训。2016年,习总书记在安徽省金寨县视察时指出,贫困人口“学习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的保障",突出技能培训对脱贫的意义,也饱含了对职业教育在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职业教育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当前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就是以东西部扶贫协作计划为指导,强化认识、提高站位、深度谋划、注重实效,通过产教融合对接当地产业结构,整体谋划专业组群布局,统筹制订专业建设方案;牵手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重点缺工企事业单位,开展区域系统援建、学生订制培养;大力推广面向退役士兵、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人员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扶贫的针对性、协同性、有效性,以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三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当前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就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协调开放共享的大局。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一批品牌合作办学项目;另一方面,打造与中国企业和产品国(境)外发展相配套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多种路径。比如伴随工程项目“走出去”、借助合作联盟“走出去”、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按照国家协议“走出去”、依据教育标准“走出去”、立足国内教育“走出去”等,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