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学校管理 > > 运用心理学原理改进音乐课教学

运用心理学原理改进音乐课教学

  2018-11-09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在音乐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从而为准确、规范、完善地表现艺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必须明白,歌唱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心理自始至终影响和支配着技能、技巧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抒发。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心理因素,总是以和蔼的笑容指导学生——以最放松、最自然的心态,投入感情唱歌,通过情感的带动,学生的音乐欲望和激情也十分浓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因此心理因素对于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音乐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心理学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音乐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音乐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把学习能力差归因于智力差,但近来对落后学生的研究证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而这种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包括了对音乐的学习。如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二者均发展于人类文化系统中,音乐节奏教学及歌唱训练,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学习语言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音乐欣赏课上教师的启发、诱导,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再如,音乐知识课、创作课等教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积极的作用,所有这些,使我们不难认识到音乐教师责任之重。

  为此,每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上好音乐课。音乐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要上好音乐课,教师在掌握好唱歌、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欣赏等四方面教学技能后,还要了解学生,为学生着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就兴趣而言,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边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音乐教学本身便充满了趣味,因此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这一点并不难,只有最麻木的音乐教师才把音乐课弄得呆板无趣。

  最后要强调的是,音乐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康的品格,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运用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一)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过程,即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引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感受、理解与掌握音乐内涵的本领,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色彩鲜艳的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如在二年级《哈里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用色彩鲜艳的FLASH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结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又唱又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这首歌,日常生活中还会用“哈里罗”这个词来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比起从前,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更进一步地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就认识过程而言,有意注意逐渐上升到主导方面,使抽象思维有了发展的可能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进入中学,学生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了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快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的音乐理想和兴趣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与素质

  “素质”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的重要基因,它包含很重的感情因素,尤其是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感情因素指在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情。这种素质有先天的,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它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影响而深化和改变。对于素质的内容,争论很多,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生活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以及种种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如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记忆力、毅力、耐力、感知力、意志力、合作意识,等等。因而,素质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同年龄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素质的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答卷上、理论上的,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音乐能起到特殊的作用。音乐最容易触及人的心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挖掘音乐教材中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歌唱方面来说,小学生唱歌,只是感性上的视唱,不理解词的内涵、曲的优美,人云亦云,牙牙学语。而到了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过渡,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加以引导,让学生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教师要让学生从身边开始,把学校每周的各项活动的背景音乐结合到课堂中,说说与该音乐有关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使学生慢慢体会出歌中所表现的内涵。平时,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子,让学生欣赏,并讲述歌曲所产生的背景和歌曲所包含的内容,学生理解了这些,就会喜欢唱歌,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去模仿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总的来说,音乐对人的素质的塑造是强大的、全方位的。音乐是一种文化,是历史上的音乐家们,特别是一批音乐伟人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感情的体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光未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他们个人的审美,也体现了时代的追求,是真、善、美完美的结合。

  学习音乐就像学习语文和数、理、化一样,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素质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音乐培养了他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发现了伟大的“相对论”。还有我们尊敬的钱学森同志在国务院给他颁奖的庄严大会上说,他爱人蒋英是研究德国音乐的,因此他接触到很多德国古典音乐。他说:“正是这些音乐使我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束缚。”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思维素质的核心,是人类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获得“自由”的哲学指导思想,钱老正是从音乐中获得了启迪。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震撼了全人类,美国朝野上下引震惊,考察团对苏联考察的结论中有一条是:苏联的音乐教育超过美国。近年来,美国正式把音乐课程列为国民教育的主课,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音乐并非是唯一培养素质的课程,但是离开了音乐,就等于丢掉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武器。

  (三)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要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作品。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粗听、精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再配上音响效果和教师的教学与引导,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动作的律动,让音乐、音响刺激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而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使其处于音乐美的境界之中。音乐的美感作用于人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这就是音乐陶冶情操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

  三、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情感教学心理学

  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从情感纬度研究教学活动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以情优教就是运用情感优化教学,在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乐情原则,以情优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处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中进行学习的,“快乐——兴趣”的情绪具有一定的促进学习的作用。乐情是情感教育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是发挥情感作用的有效途径。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

  (1)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对音乐课堂感兴趣,就需要创设轻松、愉快、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自然,班级集体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鼓励,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变化的特点时,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音乐课堂的活动形式多样,如小品表演、舞蹈表演、音乐游戏、器乐表演等,新颖多变的活动,让学生愿意参加、喜欢参加,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教师积极地融入学生活动过程,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要使活动开展得好,最大程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师生围坐在一起,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在活动中要扮演好角色,在音乐课堂中,师生是大小朋友,甚至是同伴的关系,要淡化教师训导者的形象,教师应作为普通一员加入各种活动中,诚恳地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做到认识上的师生平等与行动上的师生平等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学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当代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