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培训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培训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7-06-20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课堂提问作为培训学校教师的“常规武器”,是日常教学中所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无效提问的现象。这些提问有些是过于简单,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没有思考价值;有些是提问空泛、难度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还有些是培训学校教师提问数量过多,过于琐碎且无意义的问题。这些提问不是挤占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最终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训练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教学“高耗低效”,与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相去甚远。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课堂提问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语文培训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问什么、怎么问,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认为关键是在于老师如何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对于有效问题的设计,本文认为可从以下问题设置入手:

  一、激发探索性问题——解读文本

  每一节课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巧妙设计出具有探索性问题。通过一两个探索性问题来牵动课文与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神经才能被课文内容紧紧吸引住。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为了达成探究人物、把握小说主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经过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可问:“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对待亲弟弟于勒的?他们变来变去的是态度,不变的是什么?”这样一节课一两个探索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予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着课文主要内容来解读课文。

  有时还可在课文内细节性的难点处也可以巧设一些探索性问题。例如在讲授《孔乙己》时,课文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教学时可问:“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这个小问题就成了学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钥匙。一篇课文的许多细微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培训学校教师一定要领悟透文本,并能设计出恰当的探索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揣测作者的想法,深入感悟文本,达到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

  总之,每一节课都需要培训学校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全盘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巧妙设计出这一节课的有效性问题,解决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轻松了学生,也轻松了老师。

  二、诱引体验性问题——体验文本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面对文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必定导致阅读体验千差万别。这也就要求语文培训学校教师要尊重学生与老师、作者间的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感受理解,巧妙设计出蕴含学生感受与生活接近的体验性问题,用这种问题给学生搭架一座与课文作者、与其他人对话探讨的桥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对学生有效的情感体验和对应价值观的教育。基于体验性问题与学生自己联系密切,最容易触动学生。例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可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可设问:“此时你是晏子,你该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教学《藤野先生》,培训学校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后,可设问:“鲁迅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因为他觉得先生能时刻给他激励和鞭策。你要在自己的床头张贴谁的照片?你为什么喜欢他(她)?”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可问:“济南的冬天和我们本地的冬天有什么不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教学借助这些巧妙的体验性提问,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经历生活、积累感情、丰富体验,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感受力。

  三、巧设品味性问题——感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要达成这一目标,核心就是“品味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要“咬文嚼字”。培训学校教师要注意挖掘课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语句,设计好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训练学生思维,从语言细节中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例如教学《背影》,结合文中描写父亲爬月台为儿子去买橘子这一感人片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提问:“‘攀’‘缩’‘微倾’这几个动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到: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攀”“缩”等词语细腻而简练,表现出父亲举动艰难,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再如教学《孔乙己》,可问:“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能否换成‘拿’字?”引导学生领会到:“排”字把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摆阔气的那种悠闲自得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非常准确地塑造了人物性格,换成“拿”就没有这种效果。很多经典的课文,如《春》《我的老师》等,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体现作者的匠心及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教学中就需要培训学校教师借助提问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

  四、开启延展性问题——拓宽视野

  培训学校教师要注意联系课文内容巧妙设计延展性问题,用问题串起和同类课文的比较阅读,用问题为学生铺就一条由课内通往课外阅读的兴趣之路,把学生思维拓展到开阔的阅读上。

  例如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以这首诗为“引子”,迁引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一系列古代送别诗,设计问题以便让学生比较这些诗中各自抒写了诗人怎样的离别之情。在教读《陈涉世家》《皇帝的新装》等课文时,培训学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展性问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读其他相关的著作,扩大他们阅读、思考的视野。如可问:“《史记》中的陈胜后来的命运如何?在《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中,你还喜欢哪些作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等。这些问题培训学校教师不一定马上要求学生完成,或者给他们几天、几周乃至更长时间来完成,因为重要的是培训学校教师给予了学生不断思考、阅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我想这样的“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培训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要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在语文有效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在有效教学中,由培训学校教师引领和学生发现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维含量、合乎学生“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位语文培训学校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当课堂提问有效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有效教学更定也就不远了。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