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应用

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应用

  2020-01-06   来源:培训机构管理系统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的提出,将劳动教育提高到五育并重的地位。新时代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迫切性,给职业院校带来新要求与新使命。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行为是学生劳动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得到落实,而非虚化、窄化或泛化。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鼓励普职联合开设实践活动,明确指出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黄炎培先生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我国首位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教育家,他在多篇文章中强调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教育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有效性、劳动教育对于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中,黄炎培先生始终坚持教育的实用性,其劳动教育思想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敬业乐群”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理念相符;“劳工神圣”与新时代“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一致;“手脑联合训练”与新时代“创造性”的劳动行为目的相同。黄炎培先生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其独特的实践经历,对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一、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特征黄炎培倡导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初衷在于改变重仕鄙劳的社会积习,谋求劳动者个人自养能力和社会安定。在黄炎培教育思想体系中,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实施希望,也是改变千百年来积重难返的社会习气的重点措施。黄炎培一直追求教育的实用性,提倡办“着重在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反对办只能在空中飞舞的“飞机式”的职业学校。黄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个人谋生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劳动教育是将知识与技能、动手与动脑结合的有效方式,是职业教育的落实途径与手段。社会化和平民化既是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也是劳动教育的面向范围;实用性和立体性既是职业教育的价值彰显,也是劳动教育的内容特色;主体性和启发性既是受教育者地位的保障,也是劳动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教育范围的社会化

  社会化既是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也是劳动教育对象的追求范围。黄炎培认为,把职业教育仅作为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看法是狭隘的,倾向于职业教育具有个性化和社会化目的,强调职业院校以“社会化”“平民化”为办学方针,力倡职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界,密切联系各行各业的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黄炎培针对“职业教育之问”,将社会化和平民化作为帮助职业教育达到预期结果的突破口。“社会化”强调职业教育办学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同时还要获得社会各界的帮助。职业教育的三大原则之一就是“宜从平民社会入手”,“平民”一词最早来自对日本劳动者的翻译,即劳动者的意思。职业教育的开展应从劳动者所在的社会入手,劳动教育具有社会化特征,旨在引导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同时教育对象要面向全社会的劳动者。黄炎培的劳动教育思想大多和平民教育相融合,在《“五四”纪念日敬告青年》中,黄炎培喊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四。并且认为教给可怜的工人知识,帮助工人提高待遇,才能救助工人使其彻底觉悟。劳动教育社会化和平民化,是保障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激发劳动者的学习潜力,提高劳动者自养能力的必选途径。

  (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黄炎培先生是民国时期首位倡导职业学校采用实用主义的教育家,其极力推崇美国“无中学不实业”的做法,主张教育内容应具有实用性,且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办落地的职业教育,反对落地不能动的“飞机式”教育。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要把握住三点,实地去做、先试验有效、深入这项职业环境。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要有实用价值,所学知识技能来源于生活并应用至生活,学生在边学边做中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伴随着教学材料的“立体性”,先生要求教学材料要打破平面教育,以实物或模型标本作为授课工具,切实把握劳动教育特点;同时学生应真实、亲身体验劳作,以获得观念、情感上的发展。黄炎培认为,打破平面教育,建立立体教育,让学生在自行实践中学习,伴随听觉、视觉以及身体劳动的筋肉知觉,能在知识、观念、技艺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黄炎培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三处强调劳动体验的重要性:“尝艰难险阻,为习劳耐苦之唯一善法”“观渔樵农牧勤苦,可以知生计之艰难”“服食器用准备,养成独立自治精神与绵密思想”四。“立体性”的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接触实物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高尚,劳动者的艰辛,从而养成不畏艰辛的劳动精神与尊重劳动者的价值观念。

  (三)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黄炎培倡导劳动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做事,而是在结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原则下,运用启发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参与劳动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因此提出了《南洋学校儿童脑力体力之保护法》。黄炎培追求教育“为谋个性之发展”,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因材施教”。关于劳动教育,黄炎培结合实践经验多次强调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呼吁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比如对于男女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在如何实施职业教育方面,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因职业性质进行“男女分别”的教育,男生适合学习金工、木工等工科,女子适合学习烹饪、裁缝、家事等专业;在学校专业设置方面,黄炎培推崇学校要“依学生志愿”,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发挥学生的长处与创造性。如此以来,劳动者从事与其个性相适应的职业,才有助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黄炎培认为保障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应为启发陶冶法,用陶冶法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热情和习惯。黄先生认为人刚接受教育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被陶冶的,教育者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特点,使学生“初未尝有意于为工而工在其中焉”。启发诱导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增益智能,而且能使学生深明事理,即懂得人生的劳动“不专为个人生活计,而在恪尽其直接对群、间接对国的神圣义务”四。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启发陶冶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劳动、惜物、储蓄、经济诸良好惯习”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二、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发朝

  职业教育旨在通过学习者即知即行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谋生能力以及改进生产劳动技能,促进社会发展。黄炎培认为,教会学生手脑并用,是提高学生实际的、有效的劳动技能的必选路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器官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为社会服务,更强调学生操作性技能的发展、创造性技能的获得以及劳动素养的全面提高。即要求学生具有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认同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诚实守信、创造性高的劳动行为。在黄炎培看来,

  “劳动与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高素质劳动者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势在必行。黄炎培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可作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发朝。

  (一)“敬业乐群”与工匠精神习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积极的劳动精神能促进个体作出积极的劳动行为。“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反映了学生内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对外部劳动的看法”同。大国工匠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精神,都与百年前黄炎培提倡的敬业乐群理念一致,敬业乐群既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劳动精神的内在体现。“敬业”是指对所任职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担当;“乐群”是指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团队协作精神。黄炎培认为“凡精神必由形式而生”,劳动精神必定在劳作或体验、参观劳作的过程中形成。敬业与今天的工匠精神同质,即“盖一般劳动者之能事,日以精良,则其所成就之功能,亦日以优越焉国;乐群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劳动过程发挥群育作用,达到学生热爱集体、服务社会的目的。劳动精神是劳动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指引着劳动者不畏艰辛谋个人和社会发展,达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目的。

  (二)“劳工神圣”与劳动最光荣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的态度和观念。“尊重劳动”是最基本的劳动态度,既有对于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又有对劳动高尚的高度认同。黄炎培痛恶千百年养成的“重士而轻农工商,贵劳心而贱劳力”的社会积习,力求改变此种歪风,并以“劳工神圣”为中华职校的校训,要求学生在入学时签订协议“尊重劳动”,内容为学生在半工半读之余,轮流参与学校环境卫生建设以及人员接待工作四,以养成学生认真对待劳动生活的自理能力。黄炎培是我国较早认同劳动光荣的教育家之一,尤其注重中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并以自己子女教育加以例证,

  “中学正在交又路口,欲东便东,欲西便西,出入很大”m。黄炎培对于端正中学生劳动观念的论述,指出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所在,成为新时代培养中职学生劳动观念的理论与发展基础。《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要求“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俾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其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四。黄炎培先生力图改变过去劳动者地位低下的状态,推崇“作工自养”,并将此作为人类“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劳动教育促进了学生对于职业平等的认同,端正了学生的劳动观念。

  (三)“手脑联合训练”与创造性劳动劳动行为是对劳动精神和观念的践行,是对劳动者自身价值的见证。“辛勤劳动”是对劳动精神的磨练,“诚实劳动”是对劳动品质的考验,“创造性劳动”是对劳动行为的高标准要求。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难点在于旧社会风气“流毒至极,人人以安坐享食为荣”,除非特别贫苦,不然绝不愿意用自己的手脚作工吗。而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使社会底层人民能够自养,社会中层人民改变观念,养成人民手脑结合、做学合一的行为习惯。“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是黄炎培先生多次强调的学习方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手脑协调,明白世界文明是人类手脑结合创造出来的。手脑联合训练,既是“人类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工夫”,也“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同时又深得学生喜爱。劳动行为对于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具有等效的促进作用,“人人对于其日常劳作,既确认为对群神圣义务,因善意之相感,亦使人人对劳作者进而敬厚有加”]。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以求学生创造性技能的提高。

  创造性劳动行为的培养在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人尽其才,而不是过去的用非所长或者学不用而废。“产教融合”是黄炎培倡导的“知行合一”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现代化创新运用与发展;新时代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创造性劳动技能的发展,发朝于黄炎培关于学生“做中学、学中探索与创新”的思想与实践,两者同为实现人尽其能以及社会创新性发展的目的。三、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璋痼疾”。职业院校应积极响应新时代号召,把握发展机会,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充分发挥产学做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联合普通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手脑联合训练的机会,保障其实践时间,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黄炎培认为职业院校应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训练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降低个人欲望、适应社会发展这三点素质极为重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使命,黄炎培关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行为培养路径的探索,对于今天职业院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仍具有鲜活的价值以及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实业教育现代化代表的职业教育本应该与劳动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现代职业教育在追求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忽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徒有知识与操作技能而缺乏情感。职业院校应主动迎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机遇,形成产学做融合、普职联合、“家、校、社”合作的劳动教育模式。

  (一)产学做融合培育劳动精神黄炎培重视学生实习实训的锻炼,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保证学生“做学结合,知行合一”,强调职业院校在办学时注意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办学特色,让不同学生接触不同的职业,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一方面,新时代职业院校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借鉴“双元制”等产学融合模式,挖掘现代学徒制以及企业新型学徒制成功之处,在与企业、行业合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并制定惩奖措施,营造精益求精、砥砺前行的社会敬业风尚;另一方面,积极开设产学做融合的劳动课程,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培养学生在实际职业体验和实习实训中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与爱岗敬业的精神。产学融合是将知识与技能结合的主要形式,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科学性体现,“做”强调在产学融合的基础上,将劳动落实于实际行动,“活用各种知识技能于实地,学工的要到工厂去实践,学农的要到田园去实践,学商的要到商场去实践”呵。职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在于学生有更多参加实习、实训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学校更应把握住机会,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实践课程,指导学生体验、参与实际生产并获得劳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劳动者尊敬、对劳动材料的爱护、对劳动成果的自豪感。政府应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共建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社会需要创造性劳动成果,企业需求具有创造性技能劳动者,进而促进学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方联动的培育模式,以及“‘基础实践一专业实践一社会实践’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普职联合培养劳动观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中职学校联合普通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旨在普通教育阶段打好劳动观念和职业观念的基础。黄炎培同样强调:“极意提倡职业神圣之说,发挥职业平等之精神,务先于普通教育植其基础。[8I”黄炎培认为,学生劳动观念、精神、技能等素质的培养均需在普通教育中打下基础。职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整个教育阶段的联合。早期劳动教育多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以及职业教育的形式存在,或割裂在不同教育阶段中,没有形成大、中、小连贯的教育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打破分段存在的壁垒,融会贯通于普职教育各个阶段,并制定不同阶段培养重点。职业院校应联合中小学,开展具有启发性、立体式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认清职业的平等性,并且通过自身体验发展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行为习惯。职校开展立体式劳动教育,旨在借助实验和实习将学生的手脑联合训练。中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与职业认知的基础,劳动教育的内容应与生活相联系,“没有使普通学科应用于实地业务,使理论知识适用于实际生活,那么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置于社会中是毫无用处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创造性劳动技能的获得,职业教育应联合普通教育形成连贯一致的劳动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取材于真实世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体验、实践,而非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的劳动知识。(三)“家、校、社”合作促进劳动行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除了在纵向上贯通不同教育阶段以外,还应在横向上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合作的劳作模式,“在实践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构建一种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0。劳动教育的内容既不能窄化为学校卫生劳动,也不能泛化为各种实践活动。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突出劳动价值观教育,把劳动教育系统化,增加体力劳动比重,倡导劳动平等观”],进而培养学生职业平等观。黄炎培极其推崇家庭工艺教育,职业院校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合作,结合本校特色以及课程特点,对家庭劳动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家长是学生启蒙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行为深刻影响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家庭不应局限为做家务的地方,而是成为孩子劳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同时,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可根据性别的差异有所不同,如男生可做家庭的维修工、搬运工等,女生可做家庭缝补工作、烹饪等,两者并无明确界限,旨在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工作”,帮助其树立家庭责任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学校既要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也要联合家长、社会共同培养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劳动。提高学生劳动认知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其社群关系以及责任心,养成优良品质。教师、家长应积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正确理解,不能使学生产生尊重劳动但拒绝劳动的心态。黄炎培将学生缺少动手的现象看做是职业教育的病症之一,为解决职业教育病症,其极力提倡学生在课堂和实习以外,参加劳动、服务等自治活动。职业院校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积极参与到学校、家庭或社区的劳动活动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新时代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职业院校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应及时提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应对策略,同时认真分析黄炎培关于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借鉴中华职校培养学生灵肉双修、即知即行的做法,结合新时代特点,有效利用现代学徒制,提高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行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技能人才。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