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师资培训 > >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热点分析

  2019-04-15   来源:培训机构管理系统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高校必须拥有一批健康向上、知识渊博的教师。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是阻挡高校教师发展的一大难题,通过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可知,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热点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伦理道德缺失、职业期待淡漠、职业生涯规划凌乱、工作计划缺乏安排。针对这些热点问题,高校可以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自身因素出发,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权衡内外环境、无法有效面对压力而表现出的情绪、态度、行为上的衰退状态[1]。教师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广泛性和影响性,其职业倦怠问题更是比一般职业更能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新提出的高校五大职能即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对外开放和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教师去实现。高校教师与一般的教师相比,他们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还承担着前沿科研的开发以及服务社会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师这一群体中比一般的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为贯彻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近十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日渐丰富,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纷纷从不同学科、多角度地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举措,为促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我国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体系逐渐完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对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获得最新的信息,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热点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热点问题

  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3]。通过对我国的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归纳总结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生理状况和心理反应,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以及目前高校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下这么一个定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校教师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变迁及教学和科研要求不断提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消极反应[4]。

  根据这一定义,结合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高校教师伦理道德缺失,师德弱化。教师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问题严重者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学生发脾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二是职业期待淡漠,理想追求动机不强。教师对科研、教学以及辅导学生等工作丧失兴趣,消极应付完成学校安排课程和任务,有的甚至开始厌恶教育事业,用消极的态度工作,对于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个人成就感的获得并不在意。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凌乱,工作计划缺乏安排。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人际交往的复杂工作情境下,紧张的情绪和压力得不到缓解,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的疲劳及与人际交往中各种矛盾的爆发致使教师的挫折感加剧,长期压抑的心情得不到释放,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从而导致教师的消极怠工,工作只为草草完成学校任务,没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国内外的学者也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和阐释,总结来说,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研究可归纳为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教师自身因素这三方面。社会方面主要是指同行业竞争带来的工作压力、新时代社会变革对教师技能要求提高带来的职业压力和社会公众舆论带来的舆论压力。学校层面主要是指由于学校的教学任务、管理漏洞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等给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致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自身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有待提高、缺乏心理调节、抗压能力差等方面的原因。

  按照高校教师和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进行分类,高校教师队伍可划分为专职授课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科研型教师以及教辅人员四个类型。具体来讲,教师由于在高校中的工作性质和所处工作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职业倦怠的原因也有所区别。专职授课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从事单调的教学工作,其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人成就感得不到实现,使得其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降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接轨,高校教师需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接受更多的新信息,专职授课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新时代存在的差异,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职业压力。就教学科研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来讲,他们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具有一致性,其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是教师,还是同事以及研究人员,如果其在某方面的角色扮演中任务落实不到位、角色工作没有完成,就会出现角色矛盾,影响其心理发展和对工作计划的执行,他们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会降低。教辅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低职业成就感、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繁杂的工作、付出和收获的反差等都是造成教辅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一个完整的解决策略应当包括预防和治疗两大对策。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方面的论文有118篇,笔者在对这些论文中质量较高的论文进行综述比较后发现,我国学者和专家们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基本上都是从社会、高校以及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社会方面,学者们基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认可度不高,教师这一职业和其他职业比起来在经济待遇、社会权益等方面略有不足,教师职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点,要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就得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大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起到预防作用。

  学校方面,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自身应当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完善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让高校教师对高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建立健全教师离退休制度,让教师对自己离退休后的生活放心。

  从哲学矛盾理论的角度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个人。高校教师应当正视职业压力,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另外,师德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师德水平越高,其职业倦怠程度越低[5]。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校教师师德的教育,养成高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近十年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热点研究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在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显著问题,笔者通过百度学术研究点分析添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这一关键词,发现近年来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走势整体呈上升趋势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学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点分析)

  图1可见显著趋势,近十年来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涌现出了许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和学者。另外,高校扩招加大了对高校教师的重视程度,同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越来越多。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引起的跨学科研究发展迅速,并且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

  图2 表明,近十年来我国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呈现多学科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学领域,在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等学科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在各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研究主题。由此可见,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呈现越来越深入和越来越细化的特征。在心理学上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进行的。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点越来越多,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

  由图3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相关的研究点越来越多,教师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等始终是研究的热点。从这些相关点可以看出,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基本是从表现、成因和对策几方面来进行的。

  四、结论

  通过同行的大量研究和一系列的案例表明,我们在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方面的研究还需进行大量的探寻,才能完全了解该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基于目前的研究程度,我们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理论性方面的研究偏多,专门性的实证研究相对较为薄弱;侧重于现象研究的较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广义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多,针对性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案例分析研究少。

  总之,进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既是新时代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的内在追求。从研究和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未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国内高校教师的性格特点,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倦怠工具,研究设计出适合本国的量表,提高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数据的全面性和精确性。另一方面,增加更多的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不仅仅停留于倦怠现象本身,更要细化研究范围,深层次地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本质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