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 > 培训学校咨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2017-07-24   来源:培训学校管理系统 

  人文精神是优秀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人文精神对于高中生群体思想成长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分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可行性方式,并阐述了从高中语文教材本身以及寻求课外人文精神教育支撑两种教育途径的具体实施策略。

  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在全社会各领域中开展人文精神的宣传与教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人文精神对其培养。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正确导向的人生观,人文精神是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以及学习活动当中的重要精神支撑,发挥着正向引领的核心作用。在高中教育领域,人文精神培养高中学生群体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高中生群体正确行为规范,保护高中生群体在其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不被多元复杂文化所冲击,进而帮助高中生群体健康人格的树立以及实现高中阶段乃至人生当中的优秀道德价值观形成。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关切,人文精神教育是树立人才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构成。在高中教育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包含了思想、道德、志趣、生活观念、审美情趣、情感品质等多方面非知识素质的培养,帮助处于思想成长阶段的高中生群体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衡量标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是学生树立自身人生发展规划以及生活态度的重要教育途径。通过教师以及教材的客观传授、学生主观感悟与实践以及现实人文环境的影响三个主要方面来实现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而形成的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教育教学各学科中均有所有开展,由于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本身的文化因素特征,高中语文教学是其重要的教育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教育,不仅能有效地实现人文精神的教育意义,还能提升高中语文的教育价值,是高中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优秀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

  二、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因素,树立学生价值取向

  依据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刻板地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应提炼人文精神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渗透教育,发挥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与道德情感相衔接,从人文精神角度对内容进行解析并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讲解,进而有效发挥高中语文教材本身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1. 以情喻理,以理励行

  情感因素在高中学生群体的身心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构成上缺少一定的自我理性规范,常规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仅难以对学生产生效果,而且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抗拒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感性化思考方式的心理特征,正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时机,通过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语文教材中多数文章中都体现着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震撼人心的情感价值,流露着伟人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但是多数语文教师都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文章的思想意义灌输以及文章的创作方法和字句含义层面的讲解,忽视文章中人文精神内容的提炼与弘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发挥高中语文教材的全部教育价值,更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时机。尤其是在语文教材的古诗文课文中,蕴含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宽容、和谐、爱国、自尊自爱、勤学好问、乐于助人等方面的素质,教师应将这些人文精神要素在文章中的情感表现进行着重讲解,使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对人文精神要素的切身感受。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构建情感体验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情趣以及对知识内容的情感共鸣。在学生与人文精神之间建立有效而紧密的情感连接纽带,使学生从感性认知的角度对知识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进行融会贯通。以情喻理,以理励行。营造学生情感体验环境是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文章内容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发挥文章的故事性、丰富文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对文章的理解中来。避免灌输文章思想意义影响学生情绪的教学方式,学生从情感角度理解文章的人文精神是学生真正感悟文章思想意义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与求知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触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向人文精神层面对知识意义进行探索以及认知。尊重并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从学生情感驱动的角度,建立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动机。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围绕既定问题进行主动性的思考,使学生最终与人文精神在某一知识点上进行融合。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决定学生依靠记忆力和表面理解力不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使用自身潜在的高阶学习能力,如:思辨能力、感悟能力、批判与再认识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学习。人文精神是非知识性素质,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性的感悟以及思辨才能够进行融会贯通。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进而使学生将多种高阶思维能力同时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思想影响。

  3. 读写结合,在写作中养成学生的人文意识

  通过一定程度的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学生对人文精神产生认识,但这种“认识”阶段并不能真正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形成。真正的人文精神素养形成之前,学生需要形成人文意识。人文意识是学生学会以人文精神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以及从人文精神层面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需要对学生以人文精神角度进行作文创作,从而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锻炼人文精神在价值观层面的使用。写作过程是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创造性思想活动的过程,通过对写作主题的多种维度思考,使学生更加娴熟地运用知识,进而使知识内容深入学生的认知层。学生通过写作思维的方式对人文精神进行了运用,进而加深了对人文精神的认知,形成了人文意识。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首先根据教材中相关人文精神内容进行作文题目的设计,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创作要求介绍。使学生在作文创作过程中围绕人文精神进行反复而复杂的思考,进而实现巩固学生人文精神知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形成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创作作文之后,教师在对作文的评价中应强调学生作文的人文精神体现,降低作文作法在评分中的比重,进而从评价中鼓励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与求知。

  三、寻求教材以外的人文精神支撑,丰富学生的感悟与认知

  1. 构建课外阅读体系,丰富人文精神素材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学生的知识获取百分之三十来自于教师的传授,百分之七十来自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以其丰富的知识延伸性,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广阔视野,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构建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体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及范围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在其中融入人文精神性质图书,使学生在进行文化沉淀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元素。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都是基于学生的志趣,具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在学生兴趣范围内加之以人文精神类图书的甄选与融入,最大限度地将人文精神因素与学生自主积极性相衔接。避免刻意安插课外阅读内容形成学生的课外负担、打击学生自主积极性的现象发生。

  2. 组织开展具有人文精神意义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使学生人文精神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活动进程中,学生能够将自身理解的人文精神与现实生活建立连接,并使学生有机会进行人文精神的实际运用。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检验的前提下,对人文精神给自身以及其他人带来的正向能量产生足够的认识,并对人文精神作用的正确性更加自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应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性活动。以语文教材中可根据一些课文或者课文中的教育故事为根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理解后,结合其所在地的人文古迹或者民风民俗以及科技场馆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化的深层认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可根据活动性质有针对性的培养)。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活动下使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形成中。对于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公益活动,学校应积极进行协调并派遣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发参加一些网络权威媒体中的公益爱心活动。

  3. 邀请文化学者或专家讲解语文

  文化学者或者专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社会经验,能够更全面更生动地从人文角度对高中语文课文进行讲解,使人文知识能够系统化渗透到学生思想中。文化学者或专家的言谈举止以及学术权威的形象能够更好地起到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向往。并且由于文化学者或专家没有受过专业教学培训,反而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生动有趣的效果。增加课堂教学活动中文化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时长,使学生融入人文精神的氛围当中,并通过语言的交流对文化学者产生更多的敬仰,进而加倍放大文化学者或专家的意见领袖作用,引领学生对人文精神价值的追求与向往,进而实现帮助学生形成人格和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

本文由校风云培训学校管理系统责任编辑,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