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国外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6 17: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质量和质量评价已经成为21世纪高教领域内的的关键词,以学习投入为理论基础的评价项目受到高教专家的关注,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当前学界对该概念的解释依然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为更深入系统地理解学习投入概念,有必要对其研究进行溯源性回顾,探寻其演化过程和研究共识,从投入主体、直接客体和间接客体、投入程度、高等学习的情境脉络等方面对学习投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和解读。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步迈人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及质量评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科学评价高教质量成为高教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的以主观经验为依据、以评价教育资源投入为主要内容的“效率中心”评价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可测量的证据为基础、以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为重点的“学生中心”评价模式开始崭露头角,以测量大学生学习投人为基础的各种评价项目逐渐被重视和采用。其中,英国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问卷调查”和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是该类评价的代表。毫无疑问,“学习投入”是此类评价中的核心概念。然而事实上,学习投入的概念至今依然相当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为更好地理解、阐释和界定学习投入的概念,有必要对该概念的来龙去脉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的历史演变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与教育质量之间的成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学习投入概念得以逐步深化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对大学生学习经历的研究到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再到对学习参与的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投入的概念得以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研究既有一脉相承的特征,也有批判创新的特色。
  (一)泰勒和佩斯对大学生学习的研究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任务时间”( time on task)的概念,指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与学习收获呈正相关关系,即学习者投入学习的时问越多,则学习成效越好。
  罗伯特·佩斯曾经是泰勒的同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其长达30多年的研究提出“付出的努力成效”( quality of effort)的概念,认为研究者和教师仅仅关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的长短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时间的质量及其行为活动;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主学习、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活动等具体学习情境之巾。
  泰勒和佩斯发现了学习时问和努力程度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尽管他们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但对后续学者开展学习投入和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推动了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发展。
  (二)阿斯汀对学生参与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亚历山大·阿斯汀在对大学生学习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参与”( Student Involvement)的概念,在佩斯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对“努力成效”的研究。阿斯汀认为,学生参与主要是指学习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卷入学校学习经历的程度。学习者只有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大学的学习情境中去才能学有所成。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参与的过程。阿斯汀对学生参与提出了“五大假设”:(1)学生参与就是学习者在多种学习客体活动( object of learning)中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投入。学习的客体活动主要包括白主学习、同伴互助、师生交往、课外或社会实践学习等。(2)学生的参与程度具有差异性,同一个体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而不同个体在同一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3)基于对第2条假设的研究,阿斯汀认为学生参与概念应既有“量”的形式,也包括“质”的特征。(4)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其参与教育活动的数草和质草之问存在着直接相关关系。(5)教育机构对学生参与的维持和促进程度是衡量其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
  阿斯汀认同佩斯“投入成效”的观点,并认为院校所有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政策和实践的成效都应以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为评价标准,即衡量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够吸引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三)汀托对广义学习的研究
  1987年,文森特·汀托在佩斯和阿斯汀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学习者要想要取得学业和发展的成功就必须积极融人到学校的义化环境之中,完成“学术和社会整合”( academic andsocialintegration)。汀托认为,高校应加强学生与大学文化之间的联系,强化大学的学术性与社会性教育,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也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如何与教职员工和朋辈之问建立和谐交际火系进行指导。汀托的学术和社会整合概念并非强调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被动适应,更认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整合的促进作用。此外,汀托还较为重视大学第一年的适应状况对大学生今后高质量地完成双重整合的重要意义。
  (四)齐治·库对学习投入的研究
  21世纪初,乔治·库基于汀托和阿斯汀等人的研究成果重点探究了“学生成功”( student suc-cess)的概念及影响学生学业成功的因素,认为大学生的教育程度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成功。乔治·库对汀托的“学术和社会的整合”概念进行了扩展,并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要素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社会、组织、心理、文化、经济等因素视为影响学生学业的关键变量,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两大部分:大学前经历和大学就读经历。大学就读经历主要包括学生行为和院校条件两个方面。在学生行为中,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一旦大学生开始大学学习,影响大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其参与有效教育活动的程度。
  乔治·库认为,学习投入概念存在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学生投入到学习和其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二是院校投入的教学资源、组织的相关课程及提供的其他学习机会,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支持。乔治·库高度评价了学习投入对大学生学习和大学教育质量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最能够精确预测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的指标,就是大学生在那些具有有效教育目标的活动中投入时间和精力的程度。而从院校问教育质草的评价和比较来看,那些能够较好地吸引大学生更多地投入到这类活动中并提升其学习效能的学校往往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大学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影响要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基于此,学习投入评价亦可用于对院校间的教育质量进行可测量性指标的比较。
  二、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共识
  学习投入概念的理论研究经过70多年的发展,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从学习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到学习者的努力成效,再到学术和社会的整合,再到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和院校机构的资源性投入等,都为该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已基本形成了以下三点共识。
  一是学习者的有效投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无论是泰勒、汀托、阿斯汀还是乔治·库,尽管他们对学习投入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在对大学生学习的认识上是一致的,他们郁强调了学习活动中有效投入的重要性。学习者越是能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确立对大学学习成功的良好期待,形成较为强烈的成功学习动机,并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方法,主动积极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课程学习、师生交往、同伴互助和社会实践等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获得学业成功和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概率就会越高。
  二是积极恰当的学习行为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佩斯、阿斯汀、乔治·库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还应有效整合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应该重视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同伴之问的互助及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学习的互动结合。大学既是学习者求知的场所,也是大学生习得、体验社会关系的试验场。因为在大学之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发生在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职员与学生之间,学生恰当处理各种关系的经历就是实现学术化和社会化整合的过程,也是影响其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是院校条件支持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关系密切。阿斯汀、乔治·库等学者不仅关注学习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功的影响,同时也强调学校的条件支持对学习者学习的重要意义。院校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对学习者良好行为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高效的组织和管理特征、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和学习方式与方法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等。事实上,大学有效融合各类条件因素,有意识地管理学校各类资源以支持学习者更好、更高效地进行学习投入,一定能够为学生成功带来增值效应。
  三、大学生学习投入概念研究的新进展
  笔者对谷歌学术进行检索,共发现1 130万条相关信息。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投入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为期刊文章、学术专著、项日报告、会议论文、研究大纲、评价报告、行动指南、演讲稿、宣传册等;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同家和地区,其研究更关注实践的应用,主要涉及学习投入调查的信度、效度和调查结果的使用等方面。而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学习投入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火系。
  近10多年来,学习投入概念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重点区分了“投入”“参与”“卷入”等概念,如哈珀和夸耶把“学习投入”界定为“参加课内外有效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还有一些研究者对“纯粹的参与”和“投入”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参与本身并不一定能保证真实学习行为的发生。学习投入需要有情感的投人才能保持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活动的毅力、恒心。没有情感投入的行动只能是顺从式的参与或被动式的卷入。也有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投入和精力之间的联系,如克劳斯将学习投入定义为“大学生将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丁旨在促进学习的活动的过程”;弗雷德里克斯等人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学习投入的维度分为行为投入( behavioural engagement)、情感投入( emotional engagement)和认知投入(cognitive engagement)。对近10多年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学生个人学习,如学习注意力、兴趣、参与等。(2)学习过程和结构。(3)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2015年,新西兰梅西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尼克·齐克对学习投入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投入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变量的结论。齐克认为,当前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并非多余,只是不够充分,且视角过于狭窄。可以更广的视角,从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方面对学习投入进行概念界定和研究;可从学生所处的大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学生个体、家庭、同伴、社团、学校、社会等方面组成的生态系统,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等理论统整学习投入概念,并进行整体研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育研究系的保罗·阿什温对学习投入概念进行特色分析,认为只有弄清楚学习投入的中心、焦点和程度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该概念,而学习投入的“中心”应该是理解( understanding)、课程( curricula)和共同体(community);学习投入的“程度”包括咨询( consultation)、合作(partnership)和引领(leadership)。2017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的保罗·波尔旺特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学习投入和非学习投入( disengagement)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提出应开发相应工具对非学习性投入和学习倦怠( burnout)等方面进行测量。近两三年,学者们既根植于本上或本地的实践又着眼全球,更注重从多学科视角或跨学科视角对学习投入概念展开研究。
  四、讨论和建议
  学习投入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很多周家和地区开展了基于学习投入理论的实证调查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对学习投入内涵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基于人类学理论把学习者的课程学习经历作为研究对象;二是量化实证研究的范式——把学习投入作为一种变量,试图揭示该变量与其他教学变量的关系。然而,多年来学界对学习投入的概念和意义却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当前学习投入概念既用于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应用于课程开发、质量保障和院校治理过程之中,一方面概念不够精确,具有模糊性。另一方面内涵不够全面,具有局限性。如在基于学习投入概念的测量中未能充分考虑“投入少,成果大;投人多,成果小”等特殊现象,在教育管理与决策中可能带来不公平不平等的问题。
  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特别是对该概念外延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充分。究其根本,对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还需要就一些实质性问题进行厘定和阐释,如学习投入的主体到底是学习者还是学校,是兼而有之还是分而述之,尚需进行充分讨论;对投入的直接客体,究竟是时间、精力和努力,抑或是情感、行为和认知?也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入研究;对于投入的间接客体,即学习投入到底要投入到什么地力,是课程学习、互动实践,还是社会实践?也值得进行深入探讨;投入的程度、层次到底怎样,即不同主体的投入度如何进行理论构建?此外,对学习投入概念的分析是否应考虑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也有待深入研究。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或许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学习投入概念的深刻涵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GMT+8, 2024-3-28 18:18 , Processed in 0.1151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