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语培训招生效能第一节学校管理与招生工作效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20: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节学校管理与招生工作效能
学校招生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问题,正是困扰着和激励着学校领导者和研究人员的课题。多少年来,在一个高度 集中的、比较封闭的和稳定的体制及社会环境中,学校领导者对管理有效性 问题似乎很少产生疑问,因为学校是一个被动的行为者,只要接受上级指令和执行上级指令就被认为是有效,而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又是那么不健全与 模糊,评价手段很粗放,致使人们在有效和较少有效之间很难做出判断。当 社会发展机制发生巨大转变,学校面临着一个改革和开放的环境时,它一下子发现自己在有效性的漩涡中陷入了窘境:社会指责它不能适应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要求;由于社会分配上的差异所引起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 到学校工作的运转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职工队伍的超编与优秀教师的匮乏并存;在继承传统和创造革新面前难以抉择,它第一次强烈感受到社会变 革引起的强大压力。学校面临的种种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社 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危机与希望通常是并存的。摆脱学校困境的出路就在于:抓住社会变革所提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发挥学校的主体意识,再造学校机制。这一再造 过程的指导思想就是将稳定、发展和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培训学校效能
效能,就其字义来看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从词义解释而言,它与功能的含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一事物潜在的影响和改变其他事物的能 力。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运用效能这个概念时,就不仅指某事物 蕴藏的能力,而且指它的运作或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结果。比如说到某机械的效能,不仅指它可以干什么,而且常用来指在实际上它的运用产生什么 类型和什么水平的结果。
根据这种分析,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前者比如说学校可以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创造知识技术等;后者如学 校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由于课程设置合理使学生就业顺利、为教师创造了 良好的生活条件等等。这种理解概括了学校效能的两个方面:由学校的素质所构成的潜在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的发挥所实现的结果。
这里有几个相关的概念需要加以说明:
效能与效率。效能是指某事物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办成什么事情。效率是指办事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效率高意味着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取得最佳效果。也就是说,效能是指某事物功能的内容,效率是指实现这种 功能时的“经济性”程度。有一种看法,效率从属于效能,是效能实现的指标之一。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没有效率的效能很 难以为继,实现效能时不计工本地消耗资源,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因为眼前 目标的实现是以组织发展能力的降低,也就是效能实现能力的削弱为代价的。在竞争的时代,这种无视效率的效能可以看作鲁莽行为,它可能会沿着 喜剧一闹剧一悲剧的链条逐步转化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把握效能是实现 效率的前提,“效能”是某事物的“本分”,实现效能是“做对的事情'而效率 是在“验明正身”、“明确方向”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对、做好、做得经济'
效能与目标。目标是人们在行动中所要实现的结果。一般来说,目标是在人们对组织或自身能力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环境的分析所提出的愿 望或要求。与效能比起来,目标带有更大的主观性,更具直接的指向性,对 后果的期望比较具体。效能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存在,它反映了某物由于内在客观条件的存在而形成的能力及这种能力运行的后果。作为某物潜质 的效能是目标的基础,而效能发挥的结果就是目标的实现,它们之间存在因 果关系。
效能与效益。效益是指人们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和带来的利益。当我们 说一个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是说它的生产活动给企业和员工带来较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指它更多地满足了社会的要求。一般来说,效能的实现就是 效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
二、分析学校效能的几个视角
那么,究竟什么因素表征一个学校的效能高低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分析的着眼点不同,所得结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实践结果和理 论阐释来看,人们对学校效能有如下角度的理解:
1. 目标模式
这是对学校效能分析的最普遍、最传统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权威机构设定一些目标,假定学校有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通过最后的结果来检验学 校的效能。这种视角着眼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确定了一些最基本 的标准,达到标准就是效能高,否则就低。这种方法简便通用,但也有一些困惑蕴藏于其中,比如说,权威机构设定的标准就那么正确吗?它是否代表 了广大公众的要求呢?这种模式在一些注重集权管理的国家和地区,还会 衍生出以“控制”为核心的效能标准,即权威机构将那些接受控制,不折不扣执行标准的学校视为效能高的学校,但有可能否定乃至排斥那些有主见的、 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校。
2. 投入——产出模式
这个模式注重效率,认为效能高就是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学校。这一模式与“学校效能”这个概念产生的原意更为接近。 1966年,美国学者科尔曼(J.Colman)在经过调查后认为,美国学校对学生 学习产生的影响很小,仅能解释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的极小部分,因而效能是 很低的。他的这个有些争议的研究诱发了一种综合的、相对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方法的诞生。这种方法就是将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
师资水平、学生原来的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作风和能力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将它与 学生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效能的标度。这个方法的诱人之处 就是它的结果的明确性,但它的困难之处也在于如何获得明确的定量结果,如何将模糊的社会性因素精确量化。
3. 关键人群需求满足模式
国际国内许多研究者认为,有效能的学校是那些能满足各种关键相关人群(例如:学校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重要公众)的正当 需要的学校,因为学校的运作要受这些关键人群的支配,因此,分析学校的效能就是评价学校满足这些关键人群合理要求的程度。比如说,家长、学生 及其他很多社会公众都希望某中学将更多的毕业生送入大学,如果它做到 这一点,就会被认为效能水平高。在市场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介入学校活动,校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关键人群需求满足作为衡量学校效 能的标准似乎日渐重要,受到学校及社会公众的重视。但是这种标准也会 给学校带来困境:一是不同公众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很难满足所有方面的要求,二是某些公众的要求偏离社会政策时就不可能去满足。
3环境适应模式
这种观点认为,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就要“学会学习”,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造自己。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它认为学校对外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学校办学思想明确、内部组织健全、制度合理而且严格、指挥得力。因此评价一个学校的效能首先要看学校内 部的组织状况和实际运作状况。这种模式着眼处是学校的内在素质,正确 地指出了学校自身应具备什么品质才能履行其职能,但它的问题是没能使不熟悉学校工作的人明白,具备了这些品质的学校到底应该干些什么。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5种模式各有各的优点与不足,各自切中了效能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合理的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效能产生更全面 准确的理解。应该说,首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学校效能
第一,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这
成果可以基本满足学校所面对的公众的合理要求。
第二,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
第三,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 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GMT+8, 2024-5-16 06:25 , Processed in 0.10676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