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红土地里拨穷根:桑植县教育扶贫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31 15: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位于湘西北边陲的桑植县,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共和国168名将军在此浴血奋斗过,孕育了贺龙、廖汉生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因为山高路远,因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桑植成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和张家界脱贫攻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桑植教育系统在脱贫攻坚的大合唱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践行党的宗旨体现在“双脚沾满泥土”上,谱写了一曲“红土地里拔穷根”的教育扶贫攻坚的时代强音。
  阳光助学全覆盖
  2017 年4 月19 日,在陈家河镇龙潭沟村,县委书记刘卫兵来到结对帮扶贫困户王贞兵家。王贞兵与妻子陈雪君育有两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和小学;王贞兵的母亲上了年纪,身体欠佳。为了支付孩子的学费,王贞兵常年在外务工,陈雪君则留守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在2016 年的结对帮扶中,王贞兵家享受了产业帮扶、危房改造、阳光助学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再次见到刘卫兵,陈雪君既激动又亲切。“去年取了多少蜂蜜?卖了多少钱?养的家猪情况怎么样?孩子上学的补助都拿到了吗?……”刘卫兵一一询问去年的帮扶成效以及今年的帮扶意愿,详细了解两个孩子接受阳光资助的具体情况。
  这只是桑植县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怀贫困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一个缩影。
  按照中央和省里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桑植县已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2014 年5 月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桑植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试行)》《桑植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实施细则》《桑植县2016 年脱贫攻坚“阳光助学”保障工作推进方案》《桑植县脱贫攻坚教育扶贫“阳光助学”实施方案》等文件。
  “我县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资助项目包括学前教育入园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定向培养师范生资助、高中免课本费、职中免学费、高中职中国家助学金、大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陈自鸣说,“除此之外,还有贺龙教育基金、雨露计划、残联救助、民宗局救助、社会慈善救助等款项用于学生资助,总体来说,全县助学资金体量大、资助政策严、资助覆盖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广、受益学生多。”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桑植县的阳光资助除了全覆盖以外,还有分层资助的特点。
  “我们将需要资助学生按贫困程度分为相对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特困学生三类,对不同类别实行不同政策扶持。”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说,“对相对贫困学生,严格落实国家普惠教育补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享受国家普惠政策基础上,按照小学1000 元/年,初中1250 元/ 年,高中高职2000 元/ 年,大学新生一次性5000 元的标准予以资助;特困家庭学生在享受前两类资助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情况通过减免学习生活费用、组织社会救助、财政兜底救助等多种渠道,统筹解决特困学生就学困难问题。在政策落实上,实行学生自主申请、学校帮助申请、帮扶责任人核查申报三层覆盖,确保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率达到100%。”
  翻开学生资助中心的统计台账,2014 年至2017年全县共资助学生117367 人次,金额10598.484 万元。其中2014 年资助学生22544 人次,金额2642.54万元;2015 年资助学生35080 人次,金额3069.71 万元;2016 年资助学生39001 人次,金额3448.818 万元。2017 年春季资助学生20742 人次,金额1437.416 万元。这对于只有57691 名中小学生、13795 名入园幼儿的桑植县来说,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可圈可点。
  县教育局师训站站长朱先怀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洪家关乡大谷泉村的李梦银,读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双亡,从此,他上学的所有费用全由国家负担,平时住学校,假期住敬老院。苦命的孩子早知事,高中毕业后李梦银考入贵州大学医学院,现已大三。县乡两级政府十分关心他,上大学时,乡政府给他买了手提电脑,县政府负责每期5000 元的学费、生活费补助。
  “在桑植,类似李梦银的贫困学生不是个别。”朱先怀说,“比如家住中湖乡青龙垭村的熊结。他现就读于武陵源二中初一,家庭十分贫困。爷爷患病现已瘫痪,无劳动能力,需要药物维持;父亲突发疾病,在医院抢救后诊断为肺性脑病,已花费医疗费用32000 多元。更为不幸的是,在浙江打工的母亲不久前被摩托车撞伤。学校和教育局了解到熊结的家庭状况后,特事特办,迅速为家里的三个孩子减免上学的所有费用,还联系‘桑植10 帮1爱心协会’予以资助。”
  当然,最令人称道的还是桑植县“首创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这种教育扶贫模式。
  县教育局局长谷晓华说,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目的是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就好业,实现全家脱贫,达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
  “首创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是由省教育厅在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省级项目计划基础上组织实施,从2016 年起至2020 年,由县政府出资,每年从桑植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拔50 名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公费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采取“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成绩合格者,由校方统一颁发全国普通高校毕业证书,县政府落实任教岗位和编制,定向服务于农村小学教育工作,服务年限不少于5 年。
  “首创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这种教育扶贫模式缘何而来?
  这得从县长赵云海的一次访贫问苦说起。
  2014 年3 月25 日,赵云海来到盲人童国家家里慰问,只见房子破烂不堪,家徒四壁,爱人也是个盲人,两个女儿一个患病,一个读初中,生活主要靠老童摆摊算命来维持。
  赵云海问他最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什么时,老童的愿望有两个:一是建个小厕所,因原来搭建的简易木棚厕所垮塌,上厕所要去偏僻菜地里解决,极不方便;二是能让读初三的女儿继续上学。老童的要求让赵云海震撼之余,陷入了沉思。像老童这样无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特困家庭在桑植山区还有多少?解决他们生活、生产和子女上学的根本出路到底在哪?如何让特困家庭学生走出大山?在慰问现场,赵云海和教育局的同志算了一个账:一个学生从初中到高中6 年,学费、生活费一年至少1万元,6 年下来需6 万元,再读三年大专,每年3万元,至少共要投入15 万元,一个贫困家庭将因此再次陷入贫困。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从培养下一代入手,必须有一个既切合实际又立竿见影的途径。比如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拔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到高校深造。”赵云海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省教育厅和长沙师范学院的支持。2016 年8月29 日,桑植县人民政府和长沙师范学院签订了《桑植县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协议书》。《协议》框定,从2016 年起至2020 年,桑植县每年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拔50 名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经费由桑植县财政承担,并给予特困家庭学生每年5000元的生活补助。县政府根据协议落实这些学生毕业后的任教岗位和编制。
  2016 年,首批50 名送培对象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如愿来到长沙师范学院学习深造。
  罗苏媛便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罗苏媛父母双亡,与体弱多病的哥哥和80 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在国家政策资助和好心人的帮扶下完成了初中学业。2016 年考上县一中后,学费让她左右为难。正当罗苏媛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县里出资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消息让她看到了希望。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考核。苦难的一家终于看到了希望。
  “生活挺舒心,学习进步很大。”“没想到我能上这样的师范学院,真是幸福,我一定努力学习,回报家乡。”4 月21 日下午,当赵云海一行来到长沙师范学院,就桑植县“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进行回访时,罗苏媛这样感激地说。
  为解决首批免费师范生的生活问题,赵云海积极联系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在他的发动下,长沙银行为首批免费师范生捐资50 万元,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等问题。为了让这些学生安心读书,刘卫兵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办公会,一是明确资金保障,消除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二是从2017 年起,定向培养扶贫计划增加到100 名,到2020 年完成500 名培养计划,确保全县农村小学师资整体提升,从而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桑植县的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得到了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的一致肯定。正如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王茂蓉在6 月21 日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典型发言时说的:“我县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与现行教师培养政策相结合、与贫困家庭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农村教育发展需求相结合,可谓一举多得。一是这些贫困家庭能实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的精准脱贫目标;二是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扶贫招生这一利好政策;三是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留不住、下不去、教不好’的痼疾,是一种扶贫支持教育、教育反哺扶贫的可循环模式,有利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订单培养有出路
  身处国家级贫困县,职业教育如何在扶贫之路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进而让教育扶贫惠及更多百姓?
  “为农村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本地经济发展,让从这里走出来的乡村学子以技立身,或许就是最好的精准扶贫。”面对这样一道思考题,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戴文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桑植县推行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既实现了贫困家庭稳定脱贫,也为职业院校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探索之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入读职校是许多初中毕业生的无奈之选。生源参差不齐、专业师资紧缺、管理粗放曾一度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作为一所老牌职业学校,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阵痛。面对传统职业教育“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桎梏,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力求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并最终实现精准就业,精准帮扶。
  “要让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还得在精耕细作上做文章!”在校党委副书记邓雄的理解中,作为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常规动作”,校企合作有时难免流于形式,粗放型、浅层次的合作仅仅是带学生到企业走走看看,或是为企业输送低层次的劳动力。这样的校企合作显然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助力。
  探索一条校企合作的转型升级之路,成为摆在职业教育人眼前的一道课题。眼下,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10 个校企合作班,涵盖机械加工、民航、汽修、电子商务、机器人5 个专业,占教学班总数的30%。企业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设施设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和对口就业岗位。订单式培训既提高了农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解决了受训者的就业出路问题,学校对口就业学生人均月薪在4500 元以上。
  “有什么样的专业,就要有什么样的企业来支撑。”不论是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就业,还是把企业请进学校,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携手共进。为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学校还与TCL 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将课堂“搬”进车间,与生产一线无缝对接。
  北京万德宏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自2017 年起与学校联合定向培养民航票务员,每年在学校招录学生30 人。学生在学校完成为期两年的课程学习后,赴北京进行专业培训和实习。实习结束后,他们还将收到中国民航信息管理中心、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等知名票务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实现百分百安置就业。
  就这样,让企业进校园,让课堂进车间,成为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常态。校企合作既发挥学校和企业自身的优势,又能够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二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双赢”。
  电气化专业毕业生唐永将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接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一纸聘书时的场景。从学生到员工,从乡村到城市,出身贫寒的他格外珍惜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机会,并最终以优异的表现赢得这张职场“入场券”。
  在他的身后,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家庭,母亲离世,父亲体弱多病。从“自立门户”的那一刻起,他成为了这个家庭真正意义上的顶梁柱。虽然每月8000 元的薪酬不能立马解决眼前生活的困顿,但奔向未来的日子,却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希望。
  在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越来越多的“唐永将们”以一技之长立身,凭借着一己之力让原本贫困的家庭告别困窘的生活,从这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迎向更美好的未来。
  从脱贫一个家庭到带动一方经济,老百姓不再孤注一掷地寄望于孩子挤上高考“独木桥”。以技立身、以技脱贫的榜样随处可见,成为老百姓近在身边看得见的实惠,也让莘莘学子有机会拥抱更多的人生可能。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拔穷根”的“锦囊妙计”,政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则为贫困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有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如何让劳动力真正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桑植县政府着眼于订单培养,在人才的“出路”上做了一番探索。
  为解决学习成绩相对一般,又急需尽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的贫困学生就业问题,桑植县政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303 工厂签订教育扶贫合作协议,从农村贫困家庭中选拔30 名16 至22 周岁、身体健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免费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合格后分配到解放军3303 工厂或其他军队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就业。品学兼优者将保送推荐到相关军事院校深造。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与桑植县政府签署教育扶贫合作协议,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分A、B 两类进行培养。A 类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5 年;B 类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20 至40 周岁青壮年,学制3 个月。毕业后按不同专业分配到有色金属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就业。
  ……
  一项项举措铺展开来,订单培养模式犹如一剂药方,精准施治,对症下药,并最终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个个贫困家庭从这里汲取生命向上生长的力量,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
  智力扶贫见真情
  扶贫要扶到乡村,扶到农户,要把教育领域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辐射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让贫困户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教育的温暖。
  汽车在坑坑洼洼、路窄弯急弯多的山路上颠簸90 分钟后,到达陈家河镇岩壁村。一下车,“鑫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便映入记者眼帘,围墙上“发展集体经济,创新脱贫模式”的红漆标语在初冬的暖阳下十分醒目。
  合作社的100 多头生猪到了出栏的时候,这一向,村支书瞿绍勇忙得很,每天天不亮起来,杀十几头猪,赶大早送到城里的学校食堂。“虽然累,也高兴,这不都是为了村里的产业,为了村民脱贫致富么,值!”质朴的瞿书记话语不多,但讲起合作社的事情,话匣子就打开了。
  瞿绍勇说,去年成立的养殖合作社现在是全村的聚宝盆。有种猪2 头,母猪50 头,仔猪210 头。养殖场占地1400 平方米,建有标准化猪舍2 栋200 多平方米,购置了保育床、母猪产床、饲料配合机、自动上料机、污水处理设备,兴建了蓄水池、沼气池、粪便处理池、消毒室等配套设施,村里还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了两名饲养员。合作社现在的固定资产120 多万元,由教育局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投资。今年,已经销售了200 头肥猪。让贫困的村民们异常高兴的是,年底,合作社就可以分红了!
  以前的岩壁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山高沟深,偏远封闭,无产业,少技术,缺人才。直到2016 年,县教育局扶贫工作队进村,村里的面貌才开始改变。工作队一来,首先想到的就是扶持、培育村里的产业,有了产业,就有了源头活水,就能聚拢人心,脱贫就有了基础。黎明是教育局派来的驻村干部,村支部的“第一书记”,他和村支两委的同志反复商量,又走访了一些农户,调查摸底,最后确定搞生猪养殖。黎明和瞿绍勇都是干实事的人,头脑很清晰,想法也很具体。村里本来有一个养猪专业户,技术过得硬,只是资金不足,规模不大,一直是小打小闹。如果能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都来投资,加上从教育局争取来的资金,扩大规模,这个项目就做大了,村里的经济也就搞活了。村民都很困难,拿不出很多钱,每人就出1000 元吧,这钱也不用村民掏腰包,用的是扶贫专项资金。
  愿景很美好,但真正要实施,困难比预想的要大得多。开会的时候,村民们并不踊跃,尤其是听说要出钱,就现出了怀疑的眼光。也难怪,之前村里搞过生姜、烟叶等项目,都没有成功,还折了本钱。村民们不放心。黎明说,我们是扶真贫,真扶贫,必须要让老百姓看到我们的真心和诚意。首先,争取教育局的资金到位,一下就来了70 万元;然后,村上的干部带头入股。又反复宣传合作社的经营原则———村社合一、合股经营、入股自愿、退股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所有入股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种猪、饲料、设备也陆续买了回来,连生猪的销路都联系好了,跟城里几所学校签好了销售合同,仔猪长成,全部送给学校食堂。村民们不再犹豫。第一次48 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28 人入股。黎明说,现在,村民看到了希望,要求入股的人多起来了,年底要开股东会,准备扩股。原来的养殖专业户还获得了“产业带动贫困户先进个人”表彰。
  黎明驻村已经两年了,他把自己当作村里人,村民也把他看作自己人。这也是局里对驻村干部的工作和作风要求。他说,村民们确实不富裕,文化也不高,但都很朴实,你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他们一眼就看得出来。在村民面前,你不要唱高调,更不要做秀,要实在,说实话,做实事。每次走进村民家中,黎明特别关注一老一小,对老人,嘘寒问暖,拉拉家常;对小孩,问问他的学习情况,辅导他做好作业。村民都说他是个厚道人。
  扶贫先扶志。两年里,和村民们摸爬滚打,黎明也有一些感慨。在农村扶贫,资金、项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智力和志气。在大山里住久了,也穷久了,不少村民知识闭塞,眼界狭窄,生活没有奔头,做事也没有劲头,小农意识、守旧习气、懒惰情绪、患得患失,集于一身。所以首先要改变村民们顽固的头脑和落后的念头。“有时候真觉得那是一些花岗岩脑袋,顽固得很。”比如说进猪舍前要消毒,就不知讲了多少遍。村民们顽固地认为,猪圈又不是什么干净的地方,难道人还比猪脏么?比如说投资,村民们短时间看不到回报,他们才不干呢。比如说,办培训班,讲种植、养殖技术,他们也不怎么用心———这么一套一套的东西,学了有多大用处,我们祖祖辈辈耕田种地,从来没人给我们上过课,讲过学,再说脑子笨,听不进,记不住。所以,扶贫,也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智力开发、知识启蒙的事,更要耐着性子,慢慢来。一回讲不信,讲两回、三回;一遍讲不清,讲四遍、五遍。
  黎明和岩壁村的扶贫故事,也许只能算是桑植县教育扶贫的一个镜头。
  在教育扶贫的宏大实践中,桑植县教育局除了派出干部驻村蹲点,还特别重视产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每个乡镇中学都有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都是根据当地村民的需求制订的,讲实用、求实效。沙塔坪乡的实用技术培训,就有“怎样选用黑木耳菌种”“野外蚯蚓集中收集技术”“冬季稻田养殖青虾”“莲藕种植技术”“辣椒加工十六法”“浙贝母栽培技术”等上十项。培训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开到了村寨屋场,让农民真正学到有益有用的知识。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育婴师、月嫂、家政服务、面点师等特色培训,农民工进城不再是“乡巴佬”“土包子”了。培训教师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既会讲,又会做,有理论,有经验,不是空对空的纸上谈兵,深受村民欢迎。
  智力培训、技能培训让一大批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迅速成长,种水稻、种蔬菜、种药材的种植专业户,养猪、养牛、养鸡的养殖专业户,乡乡有、村村有。
  最让村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县里还举办了跨地区的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把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村民打工也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岗位。当然,最有价值的还是“劳务合同”培训。过去,村民没文化,看不懂合同,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被骗了,上当了,也只能“吃暗亏”;如今有老师教他们怎么订合同,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也不担心吃亏被骗了。

  教育扶贫、智力扶贫,让农村风气为之一新。打牌赌博、游手好闲的少了,敬老孝亲、读书上进、勤俭持家的多了。封闭、落后的观念变了,新潮、乐观的风气来了。教育扶贫,扶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扶到了脱贫的根子上,扶出了风清气正、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GMT+8, 2024-3-28 22:27 , Processed in 0.1054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