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互联网+”时代德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5 15: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的总量,并且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3.2%。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影响以致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的面貌。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促使新的发展生态应运而生。德育教学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在“互联网+”时代适应时代潮流、转变教育观念,是落实“为谁育人”、“育什么人”、“怎样育人”的前提和根本要求。
  一、大势所趋,相机而动
  互联网逐渐无缝渗透到校园,远远超越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范围。“互联网+”思维强势来袭,对每个学科都影响巨大,尤其是德育,更是受到了强烈地冲击,课程内容、范围、方式等都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其独特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与互联网紧密契合,同时又蕴含着无限的机遇与广阔的前景。展望未来,互联网的深度融入,会使德育面貌焕然一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思想意识开放,接受高科技、新事物的能力强,师生关系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扑面而至,德育教师要将滞后的思想升级,滞后的能力更新,因为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角色、行为转变的基础。近几年,“互联网+”德育已然突飞猛进,德育的前瞻性需要教师审时度势、相机而动,这既是客观要求,也是主体责任。
  二、时移势迁,变通相随
  新的德育形势下,粉笔、黑板已经力不从心,幻灯投影也捉襟见肘。随着环境的日新月异,教学条件会渐趋完备,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新常态。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用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思维指导德育教学,才会使德育教学真正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一)开放生态,多元共生
  互联网是无国界的全球性媒介,开放的生态允许多元共生、雅俗共存。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庞杂纷乱、一齐涌入,在这种情况下,正面价值取向、明辨是非善恶、鉴别真假美丑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的网络环境要求德育教师要具有开阔的胸怀、严谨的态度。既然我们无法将学生隔离进纯净无染的空间,那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妥善处理各种错综的社会关系。此外,德育需要大量的社会生活情境作支撑。“互联网+”德育,改变了传统师生信息不对等的状况,使德育内容、德育空间、德育形式、师生关系等都打破了封闭的生态环境。
  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品质等,立足全面育人,构建灵动的德育课堂和灵活的课外德育模式。
  (二)连接一切,关联建构
  互联网的初衷与实质就是连接。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骤然拓宽。互联网将原来的一切分解、切割成碎片,再以网络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新的体系、结构,如百科、电子杂志、博客、资源库、专题网站等。这样的组织方式既改变了知识信息的存在状态,又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模式。德育传达的信息是即时鲜活的,德育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辅助教学,通过讲心得体会、独到见解,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当面对知识信息碎片化时,教师需要具备包容性思维,零存整取。因为德育板块比较分明,所以平时在网上遇见典型素材时,就要将其分门别类、归纳总结,以方便日后快速查找、提取,甚至可以借助博客、目录索引等。互联网无所不包,找到关联、持续积淀、灵活建构,这是德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鉴于此,教师需要知道如何通过零存整取的办法整合知识与人力资源碎片。
  (三)尊重人性,生本为上
  互联网力量的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人体验的敬畏。用户至上、精益求精、简约优化,这是对以人为本的精神的贯彻,是对人文理念的落实。互联网倡导个性张扬,教育也应给每个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以推动道德学习实现高度个性化。生本的“互联网+”德育,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理念。作为德育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责无旁贷。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促使其更扎实地取得进步。一班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有温度的德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温度的德育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社会、参与公共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储备。
  (四)跨界融合,协作共享
  互联网促进了互动共享,“人人分享,大家共享”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同时互联网还促进了跨界融合,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形成全网跨平台的用户场景。
  德育与互联网的这一特征类似,因为德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诸多方面,作为紧密依托学生生活的学科,它包容社会的各个领域。德育教师即使不必样样精通,至少也要广览博闻,将各类资源、思想融汇到课堂,为我所用,甚至可以联合相关学科教师,借助相互的优势,通力合作、协同教学。教师之间需要合作,生生之间更需要合作。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合作,将师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合作不再停留在表演的层次,而真正变成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探究学习的必然需要。学生各自发挥特长,通力合作,实现检验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学校与家庭、社会可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所以,德育教师需要融合各种资源,如果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只会疲于奔命。借力网络,适当“拿来”,不失为明智之举。
  (五)重塑结构,策略思维
  “互联网+”使大数据的获取、聚集、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等都变得越来越便捷,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数据分析的方式、工具,以及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德育教师应当掌握大数据分析的理论与基本方法、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反应,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迅速解除症结,做出教学环节上的调整。教师要采集个体的学习行为,理性分析、定位学生特征,明确学困所在,以建构更好的教学法。教师通过追踪行为数据,为其创设响应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数据作为推断的依据,不仅精准到位,而且有很强的说服力。德育依靠数据分析,可减免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利于教师解放身手,从琐碎的日常工作中解脱。
  大数据的“互联网+”德育,改变了传统德育感性重于理性的弊端,不仅师生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进入数据分析,而且师生的行为依据可以变得更加可靠可信。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将原来的人工操作转为计算机实时、快速的自动程序,这样数据思维便成为实现德育智慧课堂的关键步骤。
  (六)创新驱动,反思迭代
  互联网把许多工作程式化、标准化、机械化,从而使行为流程变得明确简约。通过反思迭代,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成就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开拓智慧。
  “互联网+”德育也需要创新。不少教育机构开始探索研发一些依托互联网的APP应用产品,同时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都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需要改变工作思路,革新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育人环境与过程,努力打造智慧课堂。未来课程改革总体思路应是突破课标教材、联通课堂网络、消弭学科边界、实现个性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的“互联网+”德育,改变了传统德育的死板枯燥。通过软硬件的不断升级,适应新时代、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模式,为德育创新提供必要条件。
  三、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互联网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拓宽了德育的途径,提升了德育的品位,增强了德育的实效。它不可抗拒,只能因势利导。
  (一)高瞻远瞩,深度学习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指导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旧是网络时代之前形成的,因此,在应对新情境、新问题、新挑战时表现得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源于学习。深度学习,会将新的概念、逻辑、理论体系不断更新完善。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有的认识,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剔除滞后经验,以及时补充前沿理论。学习最新理念、思想,可以通过阅读汲取营养,更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借助网络与大家互动交流、思维碰撞、激发灵感。作为德育教师,眼光放远,才会突破局限;持续学习,才会丰厚思想。
  (二)触类旁通,广泛借鉴
  思想观念的转变源于触类旁通。简单、快捷、方便是当前共同的努力方向,其他行业的创新思路、运作模式值得参考、借鉴。“互联网+”工业,有了网络结构的物理设备系统;“互联网+”金融,有了在线理财支付;“互联网+”通讯,即时性将电报、信件变为过去时;“互联网+”交通,有了出行导航、打车软件;“互联网+”医疗,有了移动健康监测……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行业运行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启发我们:行业不同,理相通。德育教师要具备灵活的头脑,善于观察与归纳,在差别中寻求共同点,有效提炼通法通则并加以合理利用,这是促进思想观念迅速转变的捷径。
  (三)推陈出新,勇于开拓
  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是随时代的推进不断变化的,德育教师要追求进步、适应新情况,就要除旧布新、矫正完善。互联网在飞速发展,思想观念也要紧追其节奏。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学习借鉴别人的理念、模式,需要德育教师针对新状况,纠正偏差、查漏补缺、改良超越,以促进思想观念转变,以适应越来越高的教育新要求。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还会作用于理论的提升。德育教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才能继往开来,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互联网+”时代,德育教师可以分区各个击破,也可以分层步步递进,还可以分期时时深入。这个过程越及时、越迅速,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才会成为行为自觉,才可能更快见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培训学校管理论坛  

GMT+8, 2024-4-19 09:40 , Processed in 0.1119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